关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事(4)

时间:2021-08-31

  1931年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才于第二天,即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都刚届36岁,无一生还。时年陆小曼29岁。

  陆小曼在万国殡仪馆中,哭晕数次,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徐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风格清丽,秀润天成。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计有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键、梁鼎铭、陈蝶野诸人手笔。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泪水涟涟,百感交集。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如同保护自己的生命。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徐志摩的朋友们认为是陆小曼不肯北上才导致悲剧上演。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从此陆小曼不修边幅、蓬头散发,似乎一下老了好几十个年头。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思念之情,我们还可以从她在徐志摩死后的几篇文章中看到。在徐志摩死后一个多月,陆小曼写了《哭摩》,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悲伤痛苦跃然纸上。1964年秋10月,陆小曼住进了医院,陆小曼住院时,隔壁病房正好住着老朋友刘海粟。两人在病房里碰到,真是感慨万千。他们聊起了已经遥远的往事,聊起了在地下已经三十余年的志摩,聊起了当年的那些朋友。临终前几天,陆小曼嘱咐堂侄女陆宗麟把梁启超为徐志摩写的一副长联以及她自己的那幅山水画长卷交给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先生,《徐志摩全集》纸样则给了徐志摩的堂嫂保管。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过世,享年63岁。  陆小曼的一生,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少女时代孤芳自赏众星捧月的公主皇后生涯到被人追捧、簇拥的社会名流生涯;后半部分,则是在徐志摩死后,整顿衣裳起敛容,荆杈布裙素面天,洗尽铅华,戒烟作画。这样的她,正是徐志摩生前所希望看到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刘海粟说:陆小曼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徐志摩说: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荡起的心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