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想飞》阅读题及答案(2)

时间:2021-08-31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1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3分)

  12.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4分)

  13.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1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6分

  答案:

  11.解析:解答写作意图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它在本段中的意图,然后分析它在全文中的意图或对主题表达的意图。写云雀就第一段而言,主要表现了云雀的高飞的快活;就全文而言,写云雀位于首段,自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要对如何引出下文作出必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①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和快活;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12.解析:首先要思考“大鹏”的内涵,“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形象,是最自由的象征,是 “我”最神往的;然后要寻找“饿老鹰”和“大鹏”的相似之处,文章主要讲了外在和内在精神这两方面的相似之处,外在的主要是形体和声音;精神的表现则是其自由自在地毫无顾忌地飞翔,是“真英雄”。还要关注题目中的“只有”,必须说明其他形象为什么不是心中的“大鹏”形象,因为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 不屑的。

  参考答案: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 “饿老鹰”,暗合了“我”心目中的“大鹏”形象。

  13.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此处考查第二人称的手法的运用,首先要回答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即以直接倾诉的形式,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有亲切感;同时要关注作者以第二人称手法具体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感情。画线部分最突出的是不能飞翔的“你”的难受、懊恼之情,运用第二人称有利于促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和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14.解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根据文意回答“是人没有不想飞的”的原因,要求“联系上下文”:第3段主要表述“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但“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所以想飞;第4段表述的是不会飞就失去了“做人的趣味”,很痛苦,更想飞;第5段则表明如果能飞上天空才能“彻悟飞行的意义”,也就是彻悟了人生的意义,越发想飞。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现实谈“想飞”的积极意义,是对前一问的拓展延伸,首先要挖掘“想飞”的深层内涵:①根据“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可知因为我们被尘世所污染了,没有了孩子般的空灵的内心了,失去了单纯,也就失去了自由,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所以“想飞”是渴望精神自由,渴望摆脱世俗的喧嚣;②根据“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可知“想飞”就是渴望过得有趣味,有尊严;③从最后一段关于对安琪儿等的议论,可知“想飞”是一种精神上的飞翔,是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这样,结合现实,可以谈不要给自己增添太多负担,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追求精神的自由;要志存高远,活出人的尊严;要永远拥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