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修辞手法(2)

时间:2021-08-31

 二、人称的转换——如临其境

  徐志摩在写作写景散文时,不是冷静客观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向你介绍康桥的美景。而是把读者当做面对面的朋友,亲切地和你絮语,把自己最爱的康桥向你和盘托出,让你仿佛和他一样重新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在徐志摩深情的叙述中,你会发现他自己的身影无处不在,要么是“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要么是在康河中笨拙地撑船,要么是在清晨的林子里漫步,要么是骑着自行车愉快地在乡间遨游,甚或是凝神痴看神异的美景,要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膝。而他在叙述的时候却巧妙地转换了人称,明明是自己的体会,却让你感到自己仿佛也身临其境,在康桥的美景中徜徉。“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园子,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杯子,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黏滞不?”“逢着连绵的雾盲天你一定不迟疑地甘愿进地狱本身去试试。”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不经意间完成了角色的替换,仿佛在美景中恣意赏玩的是我们自己。

 三、句式的选择——独具匠心

  感叹句和设问句相对于陈述句来说能增强语势,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为一个精力充沛,感情丰富的诗人,徐志摩在大多数时候不是平心静气地向我们描述康桥的旖旎风光,感叹句和设问句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他浓烈热情的诗人性情和气质特点。

  “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的化身,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这些“质问”的背后,徐志摩率真洒脱,真挚热烈的性情展露无遗。

  “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在康桥!”“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就只这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直抒胸臆的热烈慨叹源于徐志摩对康桥的一颗滚烫与赤诚的心。

  相对于短句来说,长句更适合于抒发浓烈的深情,而且读来深婉曲折。《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使用了很多的长句用来抒发自己胸中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如,“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渐渐地不见,仿佛是朝来的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厅。”

  此外,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用词华丽,色彩斑斓,使用了很多的叠词和自创的形象的词语,如“雾盲天”等,也是构成此文富丽雍容的文风的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多种修辞手法的频繁使用,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笔墨浓烈,繁复铺张,呈现出华丽夸张的艺术风格。而这所有的修辞手法在徐志摩轻逸流动、飞扬轻灵的妙笔之下又看不出一丝雕琢的痕迹,因为徐志摩“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的浓烈的抒情因为真挚反而让你更觉可爱率性,也使徐志摩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