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时间:2021-08-31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有关教学实录以及反思,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一、导入

  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留恋

  学生:依依不舍

  ……

  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

  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

  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

  投影3:徐志摩简介

  找一学生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

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 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二读:找一学生朗读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

  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

  入”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梦”中:欢快与沉醉

  出“梦”:情绪失落、沉默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停顿(节与节,句与句,字词之间),读出层次感;

  在充分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语速缓急得当、抑扬顿挫,读出整首诗里情感的起伏。

  三读:全班齐读。

四、初步体味

  (一)感受优美画面

  老师:同学们,康桥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群,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热闹的车水马龙等等,我们来看作者却重点写了康桥哪里的美?

  学生:自然景物的美

  老师:直接写康桥自然景物美的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学生:2、3、4节。

  老师:作者重点选了哪些自然景物写在诗歌里呢?(让学生在课本上标志下来)

  学生: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潭……

  老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你所喜欢景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语言做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物画下来。

  学生:夕阳很大很红,静静地照着这一片景物,象给万物蒙上了一层金黄的光纱。清澈的康河,河里的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岸边的一株碧柳,在夕阳的晕染下,象一位美丽羞涩的新娘,让人看了,爱恋不舍。

  老师点评: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是啊,这么清澈的河里,怎么会没有鱼呢?这位同学的“绘画”,很是注意了光与影的处理。

  学生:我的画是这样处理的——远处,夕阳斜照,整幅画以夕阳做背景。近处,有清澈的河,有娇媚如新娘的柳,轻风吹来,柳枝摆动着她那柔软的腰肢。还有一泓潭,在夕阳光照下,象是融了一潭的彩虹,闪闪烁烁,非常好看。

  老师点评:多么让人陶醉的画面呀!这位同学不仅注意了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而且画面还有动感。

  全班齐读,一起感受诗歌里优美的画面。

  (二)了解意象,品味语言

  老师:刚才我们做了一回画家,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回小小评论家。你认为2、3、4节里哪句诗或哪个词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或者也可以提出你不理解的诗句

  学生:老师,我不理解第四节的那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老师:你很有眼光嘛!是呀,这可是个反常句,是清泉,却说“不是清泉”;不是虹,却说“是天上虹”,同学们,你怎么理解呢?

  学生:潭水清澈,在夕阳金黄光线的映照下,光亮闪烁,所以看起来象虹。

  学生:这是个比喻句,诗人通过比喻来表达潭水的美。

  老师点拨:大家看下面,还提到了“彩虹”,怎么说来着?

  学生: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老师:你认为这里的“彩虹似的梦”该怎样理解呢?诗人到异国去求学,青春激扬的诗人,会有怎样的“梦”呢?

  学生:这里的梦应该是指诗人留学时期的美好生活。

  学生: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学生:在康桥的一切美好的回忆。

  老师:所以,我们来看,诗人在这里看潭,是带着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节里诗人看柳一样,那不是柳,那是什么?

  学生:新娘!

  老师:对呀!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总是别样的深情。诗人对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结呢?

  投影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师:康桥,是给予诗人智慧和自由情怀的地方,是诗人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学们,当诗人带着感情,情绪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诗人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景物在诗歌里,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意象”。(板书)当我们读到诗歌里出现的意象时,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载的情感!比如:

  投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生齐读两句屏幕上的诗句。

  老师:此所谓“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 比如你儿时的玩具,即使破旧了,你也会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

  学生:那是童年的快乐。

  学生: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老师:当你身上穿着妈妈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总是感到那么温暖,那不是毛衣,那是?

  学生:那是妈妈的爱!

  学生: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老师:齐读2、3、4节,体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师: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梦”里漫溯,是怎样的心情呢?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情绪?

  生:“放歌”。

  师: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

  学生:不能。“放歌”有“纵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则没有这个意思。

  学生:“放歌”能看出诗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纵情恣意的快乐!

  老师:怎么读“放歌”呢?怎么把这种陶醉快乐表达出来呢?

  找2名同学读这两句

  老师:语气轻快、上扬,语速稍快,饱蘸感情,情绪激昂;

  动作可以帮助人们来表达感情,读“放歌”时加什么动作好呢?

  (学生很兴奋)边读边加动作。

  学生齐读本节

  老师:我来读一下这一节,大家看我是怎么处理“放歌”的重音的。

  师读,重音轻读法。(学生鼓掌)

  让学生比较两种读法,“放歌”二字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都能把音节突出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酣畅淋漓表达放歌心情的读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