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 徐志摩(2)

时间:2021-08-31

  赏析2:

  徐志摩所说的“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也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徐志摩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两年。1928年,他故地重游,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

  诗人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和事件,在表现康桥美景的同时,又抒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向往,以及再别时的惆怅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又见到日思夜想的母校,心情一定十分激动;怀念起从前美好的时光,心中一定充满了甜蜜;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心里定然又溢满惆怅;想到相逢不久即将别离,心中必然充斥着感伤。然而,这一切的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言,只用了三个“轻轻”,就把它们囊括其中。同时,“轻轻”两个字的重复使用,也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舒缓而略带忧伤的抒情基调。第一节的最后一行,点明了时间是在黄昏。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后面相关的景物与事件都和黄昏这一时间段息息相关。

  第二、三、四节,诗人分别描绘了康桥有代表性的三处景物,——河畔的柳树、河中的青荇以及榆荫下的一潭。由于时处黄昏,柳树染上了夕阳的余光,摇身变成了金柳,仿佛新娘般艳丽娇羞。倒影投波,美艳万分,令诗人沉吟不已。康河的水十分明净,水中青荇历历可见。爱屋及乌,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也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以期能和康桥永远在一起。而榆荫下的潭水,景色更加绚丽。只见夕阳中的霞光与绿色的浮藻揉碎在一起,红绿斑驳,宛如彩虹般灿烂。

  有这样美的景物,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于是,诗人在第五节中,便有了撑篙寻梦、星夜放歌这一浪漫且有些近乎疯狂的举动。这一事件的描述,也许是诗人真实的回忆,也许是诗人虚拟的想象,当然,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诗人深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第六节又回到了别离的主题。文笔大起大落,而转折处却极其自然,丝毫看不出人为雕琢的痕迹。而第七节中的四行仿佛更是浑然天成,把诗人的情感推上了高潮:“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高潮处不是放歌,而是沉默,意味悠远。柳永在《雨霖铃》中写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在《江城子》中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手笔。顺便提一下,顶针手法的运用,是使六、七两节行文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又连用了两个“悄悄”,暗示心情的黯淡与忧伤。同时,运用反复的手法和第一节相呼应,把惜别的惆怅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朱湘的《采莲曲》一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以写境为主。也就是说,诗人没有直接吐露心扉,而是借助意象来间接传达,因而使诗中饱含意境。同时,诗人的情趣和所描述的意象之间水乳交融,使诗歌的意境变得十分浓郁。这是《再别康桥》使人合卷难忘、回味悠长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