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2)

时间:2021-08-31

  二、色彩绚丽、富有动态的绘画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绘画美”的主张,主要是指文字在视觉方面给人造成的色彩美感,即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构成鲜明的画面,从而让读者在优美的辞藻中感悟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说是闻一多提出了“绘画美”的理念,而徐志摩则是“绘画美”的实践者。

  徐志摩的《康桥西野暮色》描写了夕阳西下田野的美丽景色。浓艳丰富的色彩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美的追求:

  一个大红日挂在西天

  紫云绯云褐云

  簇簇斑斑田田

  青草黄田白水

  郁郁密密鬋鬋

  红瓣黑蕊长梗

  罂x花三三两两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设置了许多意象:云,青草,河水、花朵等,将这些意象勾勒出鲜明的色彩,将自己的情绪也通过大红、绯红、紫色、褐色、青色、黄色、黑色表现出来。而且随着颜色的变化,反映出诗人观察景物由远及近的层次感。而其间的物象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这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中,在这色彩斑斓的意象群中获得整体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色彩运用几乎在徐志摩的每首诗歌当中存在。如《消息》由暖转冷的色调;《春》色彩鲜明的红色、银色、金色、青色的色调上午搭配运用;还有《夏日田间即景》中黄色和白色的运用等等。

  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徐志摩认为“新格式与新音乐”是诗歌形式美的要领。一首动人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它丰富的内容上,还应该表现在声律上。音乐美是诗的生命。

  1.韵律和谐

  诗歌的韵律美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达到共鸣的最基本条件。徐志摩非常注重使用韵律,讲究韵脚的安排,追求立体交响的美感。在《沙扬娜拉》一诗中,诗人使用了长短句相配合的手法,第一、三、五行短句,二、四行长句,加之平仄搭配的章节,使得整首诗歌抑扬顿挫,声调循环往复。“珍重”一词反复出现,一韵到底,成功地抒发了离愁别绪的情怀,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诗人开始使用了“a”这个既柔和又开放的韵脚,与“雪花”“潇洒”的神韵相应,而第三行则换上了响亮上扬的“iang”韵,与“翩翩”的神韵相应,充满了快乐轻盈的旋律美。连用三个“飞扬”,造成回旋与曲折,留下不绝的余韵。全诗韵律和谐,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2.节奏鲜明

  闻一多曾提出“音尺”的概念,音尺由音节组成,在古典诗词中叫“顿”,在西方的十四行诗中叫“音步”。其主要指诗歌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音步,每一个音步里有大致相同的字数,在通过音步有效地体现诗歌的间隔和停顿,从而形成诗歌相对规整的节奏。

  在徐志摩的《月下雷峰塔影片》中,第一节的诗行顿数是两两相交的一致,第二节是两两相随的一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在对称的同时又注意诗行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完全是根据诗歌情感的变化来安排其节奏感的。这种诗行的言语组织,形成了一种匀整与流动的节奏感,体现了诗歌灵动飘逸的情感之美。徐志摩不仅利用语言节奏的音步来体现诗歌外在的节奏,而且还靠内在的情感流动来显示诗歌的内在节奏。“正如一个人身上的秘密是他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和流动”。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既有韵律音乐之美感,又有结构、色彩视觉之美感。他的诗歌总是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在其美妙的语言中,让人产生一种情绪的共鸣与流动。

上一篇:浅析徐志摩爱情观 下一篇:徐志摩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