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心中的“梦”

时间:2021-08-31

  康桥,是锻造徐志摩西洋梦最终的熔炉。是徐志摩毕生的精神故乡。

徐志摩心中的“梦”

  诗即意象,诗即隐喻,诗即符号。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有“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水草”“清泉”“天上虹”“梦”等众多意象,这一系列极富诗情画意的意象,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多彩的意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当我们仔细阅读、反复品味该诗之后,又会发现,这些意象中的一个特殊意象与诗内最深层的意蕴、最难以言说的深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众多意象中的核心意象,是该诗的“诗眼”,那就是“梦”。

  诗人为什么到康桥 (今日之剑桥)来“寻梦”?他要寻的是个什么样的“梦”?为什么说那“梦”是被“揉碎”的“彩虹似的梦”?为什么又“不能放歌”,而只能“沉默”?

  康桥,对于徐志摩的生命具有特殊的意义,康桥是令其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它孕育了诗人的理想,慰藉诗人寂寞而悲苦的心灵,这就难怪诗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寻梦”了。

  诗人的“梦”首先是指对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追求。1918年,徐志摩出国赴美留学,他后来言道:“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猛虎集》序)徐志摩梦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梦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为了这一夙愿,他忘却了父亲的叮嘱,醉心于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此,他于1920年又转到英国康桥学习,并在此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要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归国后,他办杂志、教书,发表文章,努力传播自由主义思想。但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列强蚕食鲸吞,国内封建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几年的国内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了诗人那颗高傲的心,使他渐渐地失望,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愿望最终化为泡影。这对于信仰坚定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成为一代政治家的徐志摩来说,无疑是极其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故地重游,重温旧梦,聊以抚慰心灵和精神的伤痛,实出自然。

  “诗言志”,又“诗缘情”。对个人生活理想尤其是情感理想的追求和渴慕,是《再别康桥》中所寻之“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正是他爱的圣地。他对林徽因的爱,与康桥是密切相关的。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也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在具有浓烈的浪漫情怀的徐志摩看来,爱情与“上帝之爱”拥有相提并论的地位。徐志摩为这次真正的爱情,进行了他生命历程中的一次“冒险”,一次人生抉择。他承受了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各方面的压力,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结束了令人痛苦无奈的无爱婚姻。但他与林徽因的爱情却无果而终。尽管如此,这次爱情经历始终让徐志摩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始于康桥的无果的爱之“梦”,就这样被“揉碎”了,但她也变成了徐志摩情感生活的内在动力。每当他失意、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到康桥“寻梦”,便成了抚慰其精神和心灵创伤的良方和妙药。在追求林徽因失败,一度变得极度痛苦消沉的情景下,徐志摩结识了“忠厚柔艳的小曼”,两个人久已压抑的情感掀起了滔天巨澜。但对陆小曼倾情相爱的徐志摩再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接连不断的家庭纠纷,人们的非议与幸灾乐祸,社会的批评,使徐志摩感到“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在这种情形下,一向颇具西方绅士风度的徐志摩内心是何等痛苦。当他重登英伦,除了故地重游,重温旧梦,聊以抚慰内心的伤痛,他还能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