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感(2)

时间:2021-08-31

  1920年的春,似乎来得特别早。

  初春时节,他和她结伴漫步在拜伦河畔。静谧的小径,已是绿草如茵,鸟儿动听的歌声打破沉寂,漾漾的碧波晃得人有些眩目,也在他的心底泛起了潺潺的歌。他忽然发现,一整个雨季,只要一有空他就撑着湿漉漉的雨伞奔往林宅,原来就是在期待这样一个晴好的春日,能与她结伴同游。话语间她不经意的轻轻的笑声,撒落在他心底,早已是缠绕心神不能丢失的最动人旋律。

  那一年,徐志摩24岁,与张幼仪的婚姻路已经走过八年,张幼仪携幼子在伦敦跟随他伴读,他们是门当户对,在父母和亲朋友好友的祝福中幸福牵手的。

  他是一个为“自由”为“爱”而生的人,他和张幼仪提出希望能够解除婚约。他是一个足够勇敢的人,他全然不阻挡自己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情,在他看来,对林徽因的爱就是对爱对美队自由至善至真的追求。他眼中只有自己的勇敢,他已顾不上这勇敢背后暗藏的一份自私和残忍。

  我无法确定林徽因是曾否同样深“爱”过徐志摩。

  十四岁。这是她初遇他的年龄,一个情窦初开的年龄,那时的情怀是这纯至真的,那抹绯红如四月的芳菲,融进了人间最清丽的姿容,但那抹轻盈终不是生命最终和最稳固的状态。沾满露珠的“花蕊”,不胜娇柔,只有花瓣合拢才能延续成生命果实。而我们总是过早的把这初绽的情怀断定成“爱”,这是“爱”么?那些芳菲少了份真实和厚重,终究会散落在迟暮的春色里,这恰似徐志摩的小说《春痕》中所描绘的:似“远山的轻霭薄雾”一般,注定让人忧伤,让人惆怅。可是多少女子心甘情愿沉醉在这样的迷蒙之中,沉醉在这无法握在手却又时时纠心的情愫里,只有她,是一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