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陆游(2)

时间:2021-08-31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生平与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四十五岁以前。陆游出生于仕宦家庭,父亲陆宰是一个爱国的官吏,往来的朋友多爱国之士。中原沦陷后,他们每言及国事,常常流涕痛哭,食不下咽,陆游从小受到了父辈爱国思想的教育。十八岁,跟随爱国诗人曾几学诗,他读兵书,学剑术,二十岁便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

  二十九岁,陆游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取为第一。只因秦桧的孙子秦埙名在陆游之后,考官险遭处分。次年复试礼部,陆游又名在前列,再次触怒秦桧,因被除名。三十四岁后,秦桧死,陆游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一一六二年孝宗即位,朝廷有意恢复,三十八岁的陆游调任枢密院,赐进士出身。因朝廷中投降派破坏抗战,陆游又被挤出中央。四十二岁,以力用兵的罪名被罢官,回故乡闲居,直到四十五岁。

  第二时期:四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一一六九年,起用为夔州通判。四十八岁到四川任职。五十一岁时,由于北进中原的主张无法实现,他心中愁愤,被人指控“不拘礼法,恃酒颓放”,被免官。陆游为表示愤懑与反抗,干脆自号“放翁”。一一七八年,陆游五十四岁,去蜀东归,辗转任职。

  第三时期。六十六至八十五岁。陆游自六十五岁罢官还乡到逝世的二十年中,除七十八岁曾入朝修史,一直闲居山阴。八十二岁,当他听到伐金的消息,仍然极其兴奋,直到临终,仍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

  陆游的一生,爱国主义的思想贯穿始终,他不但在早年满怀爱国壮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壮心不已,在临终之前,还以著名的《示儿》诗表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至南宋以后,词以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但在我看来南宋也并非就无好词了,南宋四大家中的陆游,以及我下篇要说到的辛弃疾都是一反南宋内敛之态,任感情倾泻而出,情真意切,抒发悲愤的特例。(王国维也说过“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不管怎样陆游都不在其夸褒之列)

  务观,襁褓之中就出在动荡时期,避乱他乡,婚姻仕途皆不顺。为诸多后世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唐琬在沈园题的两首《钗头凤》。(也有研究者质疑的,在此略过不提)(其实我也填了这个的歌词的,而且旁白乔乔和晓晓都录好了,但是唱歌的人暂时没空,估计要等到明年才会出了……)在这篇闲谈里,我其实最想说的,还是他在临安应科时省试第一,名列秦桧孙子之前,被秦一党挤压,礼部试黜落。秦死后,他终于能入仕,抗金复国的梦想却屡遭抵触,受到各种排挤和言官弹劾,晚年罢官隐居。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长歌行》)“腰间累累六相印,不如高卧鼻息轰春雷。安得宝瑟五十弦,为我写尽无穷哀!”(《悲歌行》)“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看务观笔下的沉郁悲凉,仿佛眼前又回到瓜州渡,又回到大散关,看宋金交锋,哀民族渐衰。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说是不足论,说是无所谓,但那也只不过是对自己临终前的宽慰而已!这一生追逐的,为之奋斗终生的梦想,还是不能实现啊!哪怕拖着残躯,心里还想着要复国,也终究是不可能了啊!此乃人生大悲!

  相对来说务观的诗是比较激情昂扬的,在词里务观则是较多哀婉悲愤,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中年写的《钗头凤》(晚年写的《沈园》诗也很不错):“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好吧,我承认我是太喜欢这首词了,写的是男女私情,情感如瀑布一般奔腾而下,毫无阻隔!在宋代居然有这样的词作,简直就是奇迹啊!哎哟,俺的那首填词神马时候才能唱出来啊……哎,别想了别想了……填完的词对词手来说都是已经了结的了,不该去想了。

  感曰:匣中宝剑开合色,醉入瓜洲梦裹尸。来世吴钩割鬓角,再期铁马宴出师。——《关山梦题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