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席慕容短文)(2)

时间:2021-08-31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蒙古人,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作品特色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复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 也许是因为席慕蓉身为艺术系毕业的专业画家,故常常融入画意,使读者于欣赏其著作的同时,如同翻阅画本似的,沉浸在鲜明的画面中,此写作方式即为席氏之作甚具特色之因。

  身为蒙古族的席幕蓉,在创作初期虽从未踏过她的故乡领土,但她的诗、散文中却藏不了蒙古民族的意识,像是表现蒙古草原和历史文化相系的乡愁和具有蒙古民族哲学宗教特征的佛禅观念,这是迥异于其它民族的作家的。

  作品影响

  在台湾现代诗史中,席慕蓉是个非常特殊的案例。一出现便成了台湾诗坛的“暴发户”,创造了“软性诗”的“席慕蓉现象”。席慕容的诗集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显位,作品成为大、中学校女生手中的瑰宝,名字成为报刊、电台的热门话题,席慕容本人甚至被看成是台湾“诗中的琼瑶”。这一切都成为台湾诗坛从未有过的新鲜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席慕容又越过海峡,在中国大陆掀起一股“席慕蓉旋风”,成为许多青年诗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

  以一现代诗写作者而能跃为当代评论家笔下的“某某现象”,席慕蓉也堪称第一——虽然这群评论人在使用“席慕蓉现象”一词时,多少都带有几分批判检讨的味道。  他人评价

  评论家沈齐认为,对“席慕蓉诗歌现象”的重新解读,旨在对整个常态诗歌写作的重新正名与定位。长期任运不拘、一味移步换形的中国新诗,正在逐渐清醒中认领一个守常求变的良性发展时期,而常态写作的重要性,也正日渐凸显。从这一观点重读席慕蓉,便可读出一点尴尬中的启示——市场将前卫姿态由主流推向边缘,时代又将一抹 “边缘光影”推为市场的热点。市场无罪,时代无常,席慕蓉只是被动充当了大众诗歌选民们的“最爱”,并无意中开启了人们对常态诗歌写作价值的重新认识—— 而在这一价值领域中,席慕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并非错爱与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