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追寻梦土》简介(3)

时间:2021-08-31
【席慕容《追寻梦土》读后感】   席慕容说过,“生命的本相,不在表面,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有的人终身生活在自己的家乡里,体尝观察着周遭一切事物的变化,用心挖掘着家乡深处的灵魂;有的人童年在家乡度过,长大后远走他乡,为了事业与生活而奋斗打拼,而在闲暇时总会思念牵挂起家乡,或许是留恋着门前的那棵枣树;或许是留恋着母亲迎接自己放学回家时的笑脸;而有的人,却生在异国他乡,从未回到过自己本应归属的那片土地,“故乡”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名字,而又总是在某个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恍如有种悲悯从高处对自己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席慕容就属于第三种人。她祖籍内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所以围绕在她周围的,就尽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她在书中写道,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她虽然生在南方,可内蒙古——那块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却仍然蕴藏在她身上。她靠着从大人口中听来的故事,以及在杂志上看到的大漠风光照片,一片一片地将故乡在心中拼凑起来。而她儿时也就靠着这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长大了。”   长大后的席慕容并没有因为习惯了在岛屿上安逸、细腻的生活而将故乡渐渐淡忘;相反,她对“归乡”这个愿望的渴望愈来愈强烈,甚至潜藏在她心中的那些“不能自觉的”煎熬与渴求,也转化成了黑夜的梦境。   终于,她千里迢迢地到达了内蒙古——那空空旷旷的大草原,那让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本书随后又分别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如:汗诺日美丽之湖,蒙族妇女头上的嘉丝勒,嘎仙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蒙古高原上,历经千劫百难却始终不曾消失的圣物——敖包。在蒙古高原上处处可见敖包的痕迹,它“一般是用石块或碎石堆成的圆锥体,在石堆中央再插上枝叶繁茂的树枝或者木杆,有时候还会在树枝上缀上红、黄、蓝三色的彩带”。对于敖包的意义,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敖包是天地山川神的栖息之处;有人认为敖包上系的彩带是为了祭祀火、天与地;还有人认为敖包是族人为留下记号而堆积成的。不论敖包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它都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地敬畏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心。试想,一个疲惫的族人孤独地走在草原上,如果看见远处高坡上那坚强的石堆,那迎风飘舞的彩带时,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也一定会觉得亲切,依旧会被感动吧。   我也曾去过内蒙古,见过辽阔无边的草原,喝过蒙古族特有的奶茶,骑过矫健的胡马,接触过淳朴的当地人……不过,我只是以一个观光客的身份来体验这一切事物,而席慕容在当年却是以一个游子回乡的身份地到达了蒙古草原。我所感到的蒙古族人民善良质朴、热情好客,在她看来却是对和自己拥有同样血脉人的本质的一次挖掘与沟通,以及对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位置”的找寻。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十几年间,自己这个“天涯游子”已“逐渐从个人的乡愁转为对文化的探寻”。   席慕容在《追寻梦土》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不仅是她一个人的大半生,还呈现了许许多多人的故事。在“归乡”这条漫漫长路上,她个人的寻求,其实也是许许多多人对故乡美好大地的寻求!   席慕容是幸福的,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许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亲身去触摸家乡的一草一木,“归乡”只是他们心中一种迷茫、渴望而又坚定地信念罢了。不过,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家乡,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孤单。最后,我把席慕容的一首短诗送给所有追寻梦土的人:   这里是不是那最初最早的草原   这里是不是一样的繁星满天   这里是不是   那少年在梦中骑着骏马 曾经   一再重回 一再呼唤过的家园   如今 我要到那里去寻觅   心灵深处   我父亲珍藏了一生的梦土   梦土上是谁的歌声嘹亮   在我父亲的梦土上啊   山河依旧 大地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