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2)

时间:2021-08-31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