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小说最新解读(4)

时间:2021-08-31

  提示与点评:

  从这里看,宝钗对宝玉还是有感情的。但是,这种感情,真挚度和深厚度都相当有限。宝玉屁股被打烂,卧床不起,她也心疼。但是,当宝玉跟自己哥哥被摆在天平的两端,即使是哥哥的社会形象是多么的不堪,即使心里明明知道问题出在哥哥身上(当然,这一回是冤枉了呆霸王),外人面前,薛宝钗首先要维护、要保护的,也不是贾宝玉,而是自己哥哥的名声。哥哥的问题,回到家关起门来再理论;说的时候,也完全可以做到轻描淡写。宝钗的胳膊肘,里外分得很清楚。她最爱的,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男朋友、丈夫,滚一边儿去。宝玉原本是安慰的对象,但不幸扯到了她哥哥薛蟠,于是,宝玉立刻成为了批判、教训的对象。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薛宝钗的行善,有个特点:高调得扎眼。一颗小小的药丸而已,至于要自己“手里托着”送去吗?派个丫鬟送去,或者装在盒子里自己随身带去,就可以了。而且,开始时说一遍,临走再说一遍,唯恐他人不知道她送了一丸药去!即使是古代,屁股上的棒疮,也不是多么难治的病患。我不相信,堂堂贾府,请不到一个像样的医生,买不起一副有效的丸散膏丹。薛宝钗,非要把自己装点成贾宝玉、贾府的大救星。只差作词谱曲,让贾宝玉唱“爹亲娘亲不如薛宝钗亲!”贾府上下合唱“没有薛宝钗,就没有贾宝玉!没有薛宝钗,就没有荣国府!”

  林黛玉没有任何开导的语言,基本上就是啜泣,这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疼,真正的心疼。仅有的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也是因为心疼而作出的妥协与让步,充满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丝毫教训的意味。

  以现代人的眼光,在贾宝玉面前,薛宝钗扮演的,不要说女朋友,连适龄的异性都不是,她是长辈,是导师,是救星;而且是封建家长式的长辈,严苛不近人情的导师,随时需要他人感恩戴德的救星。跟这样的人相处,不可能有平等的地位,不可能有心灵的自由,更不可能有轻松快乐的时光。按照现代人的标准,薛宝钗在恋爱上的情商,接近于零。当然,在争取婚姻方面,她的情商远在林黛玉之上,接近满分,包括贾母、王夫人在内的长辈,对贾宝玉婚姻有重要影响的元春,可能影响婚后生活的袭人,都被她搞定了。因此,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贾宝玉是跟薛宝钗结婚了。在不讲恋爱自由、不重视爱情的时代,薛宝钗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胜利者。这个问题,我日后会另有专文论述。

  一个身心健康、智力正常的现代青年,会爱上薛宝钗吗?我表示怀疑。上边说的那个听过上述例证后改变了主意的研究生,是个正常的青年。之所以在接受恋爱观调查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薛宝钗。据我的初步观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样表态显得自己在“红学”上不人云亦云,有新意,有自己的想法;二是回答问题时忘记了(或者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压根就不了解)上述那些情节,只是根据专家学者“林妹妹身体不好,爱吵架闹情绪,总是哭哭啼啼的”、“宝姐姐知识丰富,举止大方,深明大义”之类似是而非的粗暴归纳。

  多位相熟的文艺女性朋友,不约而同,表达过如下观点:青少年时代,最爱的《红楼》人物是林黛玉;步入中年之后,林黛玉的位置渐渐被薛宝钗所取代。无论是反思自身的为人处世,衡量他人的待人接物,还是出于对子女婚姻对象选择的考量,她们都认为,薛宝钗要明显优于林黛玉。她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原因要稍微复杂一些。除了有意无意忘却、忽略上述情节以外,还有实用主义思想等原因。

  常言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我觉得,可以再加上一句:中慎读《红楼》。为什么?经过一二十年的社会历练,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少,肩上、心中,责任很多,压力很大,往往会形成一套自以为合理有效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来自社会现实,来自切身体验。趋利避害,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它很大程度上是跟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使命背道而驰的。文学作品所追求的纯粹、真诚、自由、境界等等品质,在当今这个财经当道的现实世界往往是没有价值,甚至是反价值的。人到老年,人间贫富、祸福变幻见识得多了,功利心淡泊了,返璞归真,反倒比较容易理解文学名著中带有一定超前性、叛逆性的思想。文学名著之所以为文学名著,无不因为其有超前性和叛逆性。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中规中矩的作品,不但成不了名著,甚至连文学的资格都可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