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中的群体形象(2)

时间:2021-08-31

  (2)作次要人物的群体形象。小说中的的次要人物以群像的形式出现,也完全是由小说特定的内容决定的,虽极为常见,但却更易为读者所忽视。因为小说中一般对其着墨不多,有时仅是一两句。其实,小说中的这种群体形象,即使是一笔带过者,也绝非闲笔,而是有其微妙之用。因为纯粹的闲笔在文章中是不存在的,作者是不会写进去的。

  ①衬托主要人物。小说主人公总存在于一定的群体中,不可能是孤立的,其一言一行总会在身边群体中引起一定的浅谈小说中的群体形象反应。小说描写这类群体的言、行等反应,往往就能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老杨同志》中写“打谷场”上的情景时写道:“一场谷打罢”,“打谷的人”“蹲成一圈围着老杨同志问长问短”,但当刘广聚到来后,“大家”“谁也不开口,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这里,打谷场上群众的不同言、行、神等反应,正好衬托出主人公老杨是一位贴近群众、被群众看做是“自己人”的好干部。

  ②暗示文章主旨。有的小说以个体形象来折射群体形象,间接、侧面地反映群体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往往要对反映的群体进行点睛的刻画,以暗示文章主旨。《夜走灵官峡》的主人公成渝是一位小孩,透过小说对他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他无数的优秀品质。然而,这并不是小说主旨所在。读完全文,我们回看文中的一处群像描写:“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然后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出作者正是在用成渝来折射“像贴在万丈绝壁上”的“一群人”。显然,这一群像的描写,有着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作者的用意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的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大公无私、忘我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