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创作小说(2)

时间:2021-08-31

  二

  “创作”这个名词,受人尊敬与注意,由五四运动而来。创作小说受人贱视与忽视,现在反而较十年前的人还多。五四运动左右,思想“解放”与“改造”运动,因工具问题,国语文学运动随之而起。国语文学的提倡者,胡适之、陈独秀等,使用这新工具的机会,除了在论文外,是只能写一点诗的、《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等书,被胡适之提出,给了一种新的价值,使年青人用一个新的趣味来认识这类书。同时译了一些短篇小说,写了许多有力的论文。另外是周作人、耿济之等的翻译,以及其他翻译,在文学的新定义上,给了一些帮助。几个在前面走一点的人,努力的结果,是使年青人对这运动的意义,有了下面的认识:

  使文字由“古典的华丽”转为“平凡的亲切”是必须的。

  使“眩奇艰深”变为“真实易解”是必须的。

  使语言同文字成为一种东西,不再相去日远是必须的。

  使文字方向不在“模仿”而在“说明”,使文字在“效率”而不在“合于法则”是必须的。

  同时“文学为人生”这解释,动摇到当时一切对文学运动尽力的人的信仰,因此各人皆能勇敢的,孩气的,以天真的心,处置幼稚单纯的文字,写作“有所作为”的诗歌。对一切制度的怀疑,对习惯的抗议,莫不出之以最英雄的姿态。所以“文学是一种力,为对习惯制度推翻,建设或纠正的意义而产生存在”。这个最时行的口号,在当时是已经存在而且极其一致的。虽然幼稚,但却明朗健康,便是第一期文学努力所完成的高点。在诗上,在其他方向上,他们的努力,用十年后的标准说“中国第一期国语文学,是不值得一道,而当时的人生文学,不过一种绅士的人道主义观,这态度也十分软弱”那么指摘是不行的。我们若不疏忽时代,在另外那个时代里,可以说他们所有的努力,是较之目前以翻译创作为穿衣吃饭的作家们,还值得尊敬与感谢的。那个时代文学为“主张”而制作,却没有“行市”。那个最初期的运动,并不包括物质欲望在里面,而以一个热诚前进,这件事,到如今却不行了的。一万块钱或三千块钱,由一个商人手中,便可以定购一批恋爱的或其他的创作小说,且同时就俨然支配一种文学空气,这是一九二八年以来的中国的事情。较前一些日子里,那是没有这个便宜可占,也同时没有这个计划可行的。

  并且应当明白,当时的“提倡”者却不是“制作”者他们为我们文学应当走去的路上,画了一些图,作了一些说明,自己可并不“创作”。他们的诗可说是在一种天真心情试验上努力完成的,小说还没有试验的暇裕,所以第一期创作的成绩比诗还不如。

  第一期小说创作同诗歌一样,若不能说是“吓人的单纯”,便应当说那是“非常朴素”。在文字方面,与在一个篇章中表示的欲望,所取的手段方面,都朴素简略,缺少修饰,显得匆促与草率。每一个作品,都不缺少一种欲望,就是用近于语言的文字,写出平凡的境界的悲剧或惨剧。用一个印象复述的方法,选一些自己习惯的句子,写一个不甚坚实的观念——人力车夫的苦,军人的横蛮,社会的脏污,农村的萧条,所要说到的问题太大,而所能说到的却太小了。中国旧小说又不适于模仿。从一本名为《雪夜》的小说上,看看一个青年作者,在当时如何创作,如何想把最大的问题,用最幼稚的文字,最简单的组织来处置,《雪夜》可以告我们的,是第一期创作,在“主张”上的失败,缺少的是些什么东西。《雪夜》作者汪敬熙君,是目前国内治心理学最有成就的一个人,这作品,却是当时登载于《新潮》、《新青年》一类最有影响的刊物上面与读者见面的。这本书,告给我们的,正是那个时代,一个年青人守着当时的文学信仰,忠实诚恳的写成的一本书。这算不得是好作品,却是当时充满认真态度完成的一本作品。

  在“人生文学”上,那试验有了小小阻碍,写作方向保持那种态度,似乎不能有多少意义。一面是创作的体裁与语言的方法,从日本小说得到了一种暗示,鲁迅的创作,却以稍稍不同的样子产生了。写《狂人日记》,分析病狂者的心理状态,以微带忧愁的中年人感情,刻画为历史所毒害的一切病的现象,在作品中,且注入些嘲讽气息。因为所写的故事,超越一切同时创作形式,文字又较之其他作品为完美,这作品,便成为当时十分动人的作品了。这作品的成功,使作者有兴味继续写下了《不周山》等篇,后来汇集为《呐喊》,单行印成一集。且从这一个创作集上,获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其中在《晨报副刊》登载的一个短篇,以一个诙谐的趣味写成的《阿Q正传》,还引起了长久不绝的论争,在表现的成就上,得到空前的注意。当时还要“人生的文学”,所以鲁迅那种作品,便以“人生文学”的悲悯同情意义,得到盛誉。因在解放的挣扎中,年青人苦闷纠纷成一团,情欲与生活的意识,为最初的睁眼而眩昏苦恼,鲁迅的作品,混和的有一点颓废,一点冷嘲,一点幻想的美,同时又能应用较完全的文字,处置所有作品到一个较好的篇章里去,因此鲁迅的《呐喊》,成为读者所欢喜的一本书了

  还有一个情形,就是在当时“人生文学”能拘束作者的方向,却无从概括读者的兴味,作者许可有一个高尚尊严的企图,而读者却需要一个诙谐美丽的故事。一些作者都只注意自己“作品”,乃忘却了“读者”。鲁迅一来,写了《故乡》、《社戏》,给年青人展览一幅幅乡村的风景画在眼前,使各人皆从自己回想中去印证。又从《阿Q正传》上,显出一个大家熟习的中国人的姿态,用一种谐趣的稍稍夸张的刻画,写成了这个作品。作者在这个工作上恰恰给了一些读者一种精神的粮食,鲁迅因此成功了。作者注意到那故事谐谑的笔法,不甚与创作相宜,这作品虽得到无数的称赞,第二个集子《彷徨》,却没有那种写作的方法了。在《呐喊》上的《故乡》与《彷徨》上的《示众》一类作品,说明作者创作所达到的纯粹,是带着一点儿忧郁,用作风景画那种态度,长处在以准确鲜明的色,画出都市与农村的动静。作者的年龄,使之成为沉静,作者的生活各种因缘,却又使之焦躁不宁,作品中憎与爱相互混和,所非常厌恶的世事,乃同时显出非常爱着的固执,因此作品中感伤的气分,并不比郁达夫为少。所不同的,郁达夫是以个人的失望而呼喊,鲁迅的悲哀,是看清楚了一切,辱骂一切,嘲笑一切,却同时仍然为一切所困窘,陷到无从自拔的沉闷里去了的。

  在第一期创作上,以最诚实的态度,有所写作,且十年来犹能维持那种沉默努力的精神始终不变的,这是叶绍钧。写他所见到的一面,写他所感到的一面,永远以一个中等阶层知识分子的身分与气度,创作他的故事。在文字方面,明白动人,在组织方面,则毫不夸张。虽处处不忘却自己,却仍然使自己缩小到一角上去,一面是以平静的风格,写出所能写到的人物事情,叶绍钧的创作,在当时是较之其他若干作家作品为完整的。《膈膜》代表作者最初的倾向,在作品中充满淡淡的哀戚。作者虽不缺少那种为人生而来的忧郁寂寞,却能以作父亲态度,带着童心,写成了一部短篇童话。这童话名为《稻草人》。读《稻草人》,则可明白作者是在寂寞中怎样做梦,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一个健康的心,以及所有的健康的人生态度。求美,求完全,这美与完全,却在一种天真的想象里建筑那希望,离去情欲,离去自私是那么远,那么远!在一九二二年后创造社浪漫文学势力暴长,“郁达夫式的悲哀”成为一个时髦的感觉后,叶绍钧的那种梦,便成一个嘲笑的意义而存在,被年青人所忘却了。然而从创作中取法,在平静美丽文字中,从事练习,正确的观察一切,健全的体会一切,细腻的润色,美的抒想,使一个故事在组织篇章中,具各样不可少的条件,叶绍钧的作品,是比一切作品还适宜于学习取法的。他的作品缺少一种眩目的惊人的光芒,却在每一篇作品上,赋予一种温暖的爱,以及一个完全无疵的故事型胎,故给读者的影响,将不是趣味,也不是感动,而是认识。认识一个创作应当在何种意义下成立。叶绍钧的作品,在过去,以至于现在,还是比其他人某些作品为好些。

  在叶绍钧稍次一点时间里,冰心,王统照两人的作品,在《小说月报》以及其他刊物上发现了。

  烦恼这个名词五四左右实支配到一切作者的心。每一个作者,皆似乎“应当”或者“必须”在作品上解释这物与心的纠纷,因此“了解人生之谜”这句到现今已不时髦的语言,在当时,却为一切诗人所引用。自然的现象,人事的现象,因一切缘觉而起爱憎与美恶,所谓诗人,便莫不在这不可究竟的意识上,用一种天真的态度,去强为注解,因此王统照’冰心这两人写诗,在当时被称为“哲理的诗”。在小小篇章中,说智慧聪明言语,冰心女士的小诗,因由于从太戈尔小诗一方面得到一种启示,所有的作品,曾经一时得到非常的成功。使诗人温柔与聪慧的心扩大,用着母性一般的温暖的爱,冰心女士在小诗外,又从事于创作小说,便写成了他的《超人》。这个小说集中各篇章,陆续发表于《小说月报》上时,作者所得的赞美,可以说是空前的。十年来在创作方面,给读者的喜悦,在各个作家的作品中,还是无一个人能超过冰心女士。以自己稚弱的心,在一切回忆上驰骋,写卑微人物,如何纯良具有优美的灵魂,描画梦中月光的美,以及姑娘儿女们生活中的从容,虽处处略带夸张,却因文字的美丽与亲切,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冰心女士的作品,在时代的兴味歧途上,到近来虽渐渐象已经为人忘却了,然而作者由作品所显出的人格典型,女性的优美灵魂,在其他女作家的作品中,除了《女人》作者凌叔华外,是不容易发现了的。

  冰心女士所写的爱,乃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在作者作品中,是一个道德的基本,一个和平的欲求。当作者在《超人》集子里描画到这个现象时,是怀着柔弱的忧愁的。但作者生活的谧静,使作者端庄,避开悲愤,成为十分温柔的调子了。

  “解释人生”,用男子观念,在作品上,以男女关系为题材,写恋爱,在中国新的创作中,王统照是第一位。同样的在人生上看到纠纷,而照例这纠纷的悲剧,却是由于制度与习惯所形成,作者却在一种朦胧的观察里,作着否认一切那种诗人的梦。用繁丽的文字,写幻梦的心情,同时却结束在失望里,使文字美丽而人物黯淡,王统照的作品,是同他那诗一样,被人认为神秘的朦胧的。使语体文向富丽华美上努力,同时在文字中,不缺少新的倾向,这所谓“哲学的”象征的抒情,在王统照的《黄昏》《一叶》两个作品上,那好处实为同时其他作家所不及。

  在文学研究会一系作者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者,是以落华生用作笔名的许地山。在“技术组织的完全”与“所写及的风光情调的特殊”两点上,落华生的《缀网劳蛛》,是值得注意的。使创作的基本人物,在现实的情境里存在,行为与生活,叙述真实动人,这由鲁迅或郁达夫作品所显示出的长处,不是落华生长处。落华生的创作,同“人生”实境远离,却与“诗”非常接近。以幻想贯串作品于异国风物的调子中,爱情与宗教,颜色与声音,皆以与当时作家所不同的风度,融会到作品里。一种平静的,从容的,明媚的,聪颖的笔致,在散文方面,由于落华生作品所达到的高点,却是同时几个作者无从企望的高点。

  与上列诸作者作品取不同方向,从微温的,细腻的,怀疑的,淡淡寂寞的憧憬里离开,以夸大的,英雄的,粗率的,无忌无畏的气势,为中国文学拓一新地,是创造社几个作者的作品。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使创作无道德要求,为坦白自白,这几个作者,在作品方向上,影响较后的中国作者写作的兴味实在极大。同时,解放了读者兴味,也是这几个人。但三人中郭沫若,创作方面似不如其他两人。在作品中必不可少的文字组织与作品组织,皆为所要写到的“生活愤懑”所毁坏,每一个创作,多成立于生活片段上。为生活缺憾夸张的描画,却无从使自己影子离开,文字不乏热情,却缺少亲切的美。在作品对话上,在人物事件展开与缩小的构成上,缺少必需的节制与注意。想从作者的作品上,找寻一个完美的篇章,不是杂记,不是感想,是一篇有组织的故事,实一个奢侈的企图。郭沫若的成就,是以他那英雄的气度写诗,在诗中,融化旧的辞藻与新的名词,虽泥沙杂下,调子的强悍,才情的横溢,或者写美的抒情散文,却自有他较高成就。但创作小说可以说实非所长。

  张资平,在他第一个小说集《冲积期化石》这书上,在《上帝儿女们》及其他较短创作上,使当时读者发生了极大兴味。五四运动引起国内年青人心上的动摇,是两性问题。因这动摇所生出的苦闷,虽在诗那一方面,表现得比创作为多,然而由于作品提出那眩目处,加以综合的渲染,为人类行为——那年青人最关切的一点——而发生的问题,诗中却缺少能够满足年青人的作品。把恋爱问题,容纳到一个艺术组织里,落华生的作品,因为只注意到文章的完美,于两性的关系,对读者而言,却近于有意回避,失败了。冰心女士因环境与身分,更加矜持,缺少对于这一方面的反映。鲁迅因年龄关系,对恋爱也羞于下笔了。叶绍钧,写小家庭夫妇生活,却无感情的纠纷。王统照,实为第一期中国创作者中对男女事件最感兴味的一人,作品中的男女关系,由于作者文学意识所拘束,也努力使作品成为自己所要求的形式,给人的亲切趣味却不如给人惊讶迷惑为多。张资平,以“说故事的高手”那种态度,从日本人作品中得到体裁与布局的方便,写年青人亟于想明白而且永远不发生厌倦的恋爱错综关系,用平常易解的文字,使故事从容发展,其中加入一点明白易懂的讥讽,琐碎的叙述,乃不至于因此觉得过长。官能的挑逗,凑巧的遇合,平常心灵产生的平常悲剧,最要紧处还是那文字无个性,叙述的不厌繁冗。年青人,民十二左右的年青人切身的要求,是那么简单明白,向艺术的要求又那么不能苛刻,于是张资平的作品,给了年青人兴奋和满足,用作品揪着了年青人的感情,张资平的成就,也可说成为空前的成就。俨然为读者而有所制作,故事的内容,文字的幽默,给予读者以非常喜悦,张资平的作品,得到的“大众”,比鲁迅作品还多,然而使作品同海派文学混淆。使中国新芽初生的文学态度与倾向,皆由热诚的崇高的企望,转入低级的趣味的培养,影响到读者与作者,也便是这一个人。年青读者从张资平作品中,是容易得到一种官能抽象的满足,这本能的向下发泄的兴味,原是由于上海礼拜六派文学所酝酿成就的兴味,张资平加以修正,却以稍稍不同的意义给了广大年青人。成功中虽即见出堕落处,然而从商品意义而言,还是应该说得到成功的。

  因为从张资平作品中感到爱悦的人,恰恰多是缺少在那事件上展其所长的脚色。这些年青男子,是“备员”却不是“现役”。恋爱这件事在他们方面,发生好奇的动摇,心情放荡,生活习惯却拘束到这实现的身体,无从活泼,这里便发生了矛盾,发生了争持。“情欲的自决”,“婚姻的自决”,这口号从五四喊起,已喊了好几年,不少年青人在这件事上却空怀大志,不能每人都可得到方便。张资平小说告给年青人的只是“故事”,故事是不能完全代替另外一个欲望的,于是,郁达夫,以衰弱的病态的情感,怀着卑小的可怜的神情,写成了他的《沉沦》。这一来,却写出了所有年青人为那故事而眩目的忧郁了。

  生活的卑微,在这卑微生活里所发生的感触,欲望上进取,失败后的追悔,由一个年青独身男子用一种坦白的自暴方法,陈述于读者,郁达夫,这个名字在《创造周报》上出现,不久以后,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习的名字了。人人都觉得郁达夫是个值得同情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郁达夫在他作品中,提出的是当前一个重要问题。“名誉、金钱、女人取联盟样子,攻击我这零落孤独的人……”这一句话把年青人心说软了。在作者的作品上,年青人,在渺小的平凡生活里,用憔悴的眼看四方,再看看自己,有眼泪的都不能悭吝他的眼泪了。这是作者一人的悲哀么?不,这不是作者,却是读者。多数的读者诚实的心,是为这个而鼓动的。多数的读者,由郁达夫作品,认识了自己的脸色与环境。作者一支富有才情的笔,却使每一个作品,在组织上即或有所略忽,也仍然非常动人。一个女子可以嘲笑冰心,因为冰心缺少气概显示自己另一面生活,不如稍后一时淦女士对于自白的勇敢。但一个男子,一个端重的对生存不儿戏的男子,他却不能嘲笑郁达夫。放肆的无所忌惮的为生活有所喊叫,到现在却成了一个可嘲笑的愚行。因为时代带走了一切陈腐,展览苦闷由个人转为群众,但十年来新的成就,是还无人能及郁达夫的。说明自己,分析自己,刻画自己,作品所提出的一点纠纷,正是国内大多数青年心中所感到的纠纷。郁达夫,因为新的生活使他沉默了。然而作品提出的问题,说到的苦闷,却依然存在于中国多数年青人生活里,一时不会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