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写作技法--铺垫(2)

时间:2021-08-31

  【经典引路】

  威风

  相裕亭

  东家做盐的生意。

  东家不问盐的事。

  十里盐场,上百顷白花花的盐滩,全都是他的大管家陈三和他的三姨太掌管着。

  东家好赌,常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赌。

  那里,有赌局,有戏院,还有东家常年买断的三间沿河临街的青砖灰瓦的客房。赶上雨雪天,或东家不想回来时,就在那儿住下。

  平日里,东家回来在三姨太房里过夜时,次日早晨大都日上三竿才起床。那时间,伙计们早都下盐场去了,三姨太陪他吃个早饭,说几件她认为该说的事给东家听听。东家也不知是听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往耳朵里去,大都不言不语,地搁下碗筷,剔着牙,走到小院的花草间转转。高兴了,就告诉家里人哪棵花草该浇水了;不高兴时,冷着脸,就奔大门口等候他的马车去了。

  马车是送东家去镇上的。

  每天,东家都在那“哗啦、哗啦”的响铃中,似睡非睡地歪在马车的长椅上,不知不觉地走出盐区,奔向去镇上的大道。

  晚上,早则三更,迟则天明,才能听到东家回来的马铃声。有时,一去三五天,都不见东家的马车回来。

  所以,很多新来的伙计,常常是正月十六上工,一直到青苗掩了地垄,甚至到后秋收盐了,都未必能见上东家一面。

  东家有事,枕边说给三姨太,三姨太再去吩咐陈三。

  陈三呢,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想法子跟东家见上一面,说些东家爱听的进项、收入什么的。说得东家高兴了,东家就会让三姨太’备几样小菜,让陈三陪他喝上两盅。

  这一年-,秋季收盐的时候,陈三因为忙于各地盐商的周旋,大半个月没来见东家。东家便在一天深夜归来时,问三姨太:“这一阵,怎么没见到陈三?”

  三姨太说:“哟,今年的盐丰收了,还没来得及对你讲。”

  三姨太说,今年春夏时雨水少,盐区喜获丰收了。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陈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三姨太还告诉东家,说当地盐农们送盐的车辆,每天都排到二三里以外去了。

  东家没有吱声。但,第二天东家在去镇上的途中,突发奇想,让马夫带他到盐区去看看。

  刚开始,马夫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后追问了东家一句:“老爷,你是说去盐区看看?”

  东家没再吱声,马夫就知道东家真是要去盐区。东家那人不说废话,他不吱声,就说明他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当下,马夫就调转车头,带东家奔盐区去了。

  可马车进盐区没多远,就被送盐的车辆堵在外头了。

  东家走下马车,眯着眼睛望了望前后送盐的车队,拈着几根有数的山羊胡子,拄着手中小巧、别致的拐杖,独自奔向前头收盐、卖盐的场区去了。

  一路上,那些送盐的盐农们,没有一个跟东家打招、呼的——都不认识他。

  快到盐场时,听见里面闹哄哄地呼喊——

  “陈老爷!”

  “陈大管家!”

  东家知道,这是呼喊陈三的。

  近了,再看那些穿长袍、戴礼帽的外地盐商,全都围着陈三递洋烟、上火。就连左右两个为陈三捧茶壶、摇纸扇的伙计,也都跟着沾光了,个个叼着盐商们递给的洋烟,人模狗样地吐着烟雾。

  东家走近了,仍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被冷落在一旁的东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那帮闹哄哄的人群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个板凳坐下。看陈三还没有看到他,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

  陈三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这位小老头到底是不是他的东家时,东家却把脸别在一旁,轻唤了一声:“陈三!”

  陈三立马儿辨出是他的东家,忙说:“老爷,你怎么来了?”

  东家没看陈三,只用手中的拐杖,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不温不火地说:“看看我靴子里,什么东西硌脚!”

  陈三忙跪在东家脚前,给东家脱靴子。

  在场的人谁都不明白,刚才那个威风凛凛的陈大管家,陈老爷,怎么一见到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就跪下给他掏靴子?

  可陈三是那样的虔诚,他把东家的靴子脱下来,几乎是贴到自己的脸上了,还没有看到里面有何硬物,就掉过来再三抖,见没有硬物滚出来,随后把手伸进靴子里头抠……确实找不到硬物,就跟东家说:“老爷,什么都没有呀!”

  “嗯——”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显然是不高兴了。

  东家说:“不对吧!你再仔细找找。”

  说话间,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发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你看看这是什么?”

  陈三捏起东家那根头发,好半天没敢抬头看东家。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

  (选自《盐东纪事》)  【评析】

  这篇小小说运用了逆向铺垫的手法,在主要情节——东家耍威风展开之前,作者进行了诸多的逆向铺垫:东家不问盐的事,盐场全都是大管家陈三和三姨太掌管,东家好赌,许多伙计都没见过东家……于是,我们觉得,这个东家过得浑浑噩噩的,一定是个窝囊废。可是,东家在盐,区耍威风那一节,却让我们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原来,东家平时竟是深藏不露的,原来东家竟是心思精明,手段高明。这种逆向铺垫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在读者心理上造成极大落差,人物形象也因此显得更加丰满,作品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