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经济改革的亲身经历和反腐肃贪的真实案例为素材,以及早年在政府的挂职经验,周梅森创作出了《人民的名义》
“之前在创作阶段,我们对这个片子的预估应该是个爆款,但‘火’到现在这种程度,真是我始料未及的。”12日(今天),热播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主旋律反腐”是对尺度拿捏和风控驾驭要求极高的电视剧题材,要么尺度太小,无人问津;要么尺度太大,无法过审。自2004年开始,反腐电视剧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平淡期"。
和导演李路一样,谁都没有想到,《人民的名义》——这部主旋律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可以“火”到这种程度:单日收视率破3,网络平台累计总播放量超40亿……就连被标榜为“文艺青年”阵地的豆瓣上,该剧的评分也一度达到了9分以上。在很多媒体的头条,“现象级电视剧”成为该剧最为惹眼的标签。
而更令人瞠目的是这部剧的“尺度”。塞满钞票的冰箱、花式的点钞手法、官至“副国级”的“大老虎”,不为人知的官场秘闻……大尺度情节如“炸弹”般抛向观众,让人应接不暇。“现象级”电视剧是如何炼成的?达康书记现实生活中什么样?谁是该剧最大boss?网上剧透版本哪一个才是真的?导演李路独家揭秘。
央广网:“现象级”爆款是怎样炼成的?
李路:接地气、讲真话。
成为“爆款”的原因是与观众产生了“共振”,我们所表达的正是百姓和观众想要表达、却未曾讲出 来的。恰好在对的时间点,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塑造了这些人物,表达了一些思想,说了一些台词,正好也吻合了观众的所思所想。用通俗的话说,这个片子接了地气,讲了真话,让大家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