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时间:2021-08-31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说说柳宗元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