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板书

  境

  景 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 由

  小石潭记

  情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 心

  生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 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四、反思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