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时间:2021-08-31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

  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

  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

  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来读,你来译。(屏显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正确而流畅的翻译句子。老师强调特别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实词的意思。

  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信”、“达“、“雅”。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 梳理行程

  师:现在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笔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摄影师,请把握好你的镜头,理清柳宗元领我们游览的路线。

  师范读课文,生梳理行程。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