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练习题与答案(2)

时间:2021-08-31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 ),字(子厚 ),唐代(河东 )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山水游记),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案: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C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C)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答案: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