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文章结构

时间:2021-08-31

  如何读文章,如何从文章中学会分析,领会作者深意。

  除了自己经常注意之外,读好的文章,用心理解它的层次结构,也是锻炼思路的很有效的办法。因为从那里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开展的,这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分析、领会文章的结构,主要不在于学习文章结构的方法技巧,而在于学习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路径——怎样从全面地认识一件事情的意义到具体地分析,怎样从具体事实的意义深入和提高到更本质、更重要的意义,怎样从当前的事情看到它的趋势和前景。这样钻研,我们的思路会得到启发,久而久之,我们自己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而这种能力必将从我们安排文章结构之中反映出来。

  不仅读议论性的文章应当这样读,读记叙性的文章也一样。不仅读现代的文章需要从思路上着眼,读古代优秀的文章也需要。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并不是一边游着一边写,而是游完之后,想着游览的情景写的。这篇文章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他先想到小石潭所在的地方,想到逐渐走近小石潭的时候听见怎样的声音(闻水声,如呜佩环),看见一些什么景物(潭边的石头和树木);然后继续想,走到潭边向潭里注视的时候看见怎样的景象(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接着想下去,看过潭里的游鱼之后,又抬起头来顺着潭岸向远处眺望,看见了怎样的情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近处,远处都观赏到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写坐在潭边看见什么,感觉到什么;最后,游够了,该回去了,于是写回去,一直写到同游的人和作这篇游记。

  显然,文章的结构组织所反映的正是作者游览时观察的顺序和写文章之前回想思索的顺序。如果我们游了一个地方,只要游览的时候很细心地观察了,对每处景物的最突出的东西都留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只要写的时候把游览的过程和所得的印象都想清楚了,我想,我们也同样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有条有理而又清新生动的游记来。文章的结构不是一件难事。有的同志给我来信,要我谈谈怎样读文章;有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写文章,特别是怎样把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好些。我想,这两方面能够统一起来。

  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也不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