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31

  一、导入环节

  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过程如下:

  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1: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生2: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生3: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

  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过程如下:

  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

  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下面自己读《乡愁》。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1: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生2: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生3: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

  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

  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在分梯度进行朗读。具体过程分四部分:

  第一步 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强调一下,课文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抒发了思念家乡,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第二步 以新的要求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再读课文,师生作点评。)

  师:诗共分四节,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时期的乡愁?

  生:(齐声说)小时候。

  师:“小时候”诗人的“乡愁”是什么?

  生: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这头”指什么?“那头”指什么?

  生:“这头”指异地,“那头”指故乡。

  师:“异地”能否再说得具体点?

  生:“异地”指的是诗人小时候到外读书的地方。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因为诗人想家,经常往家中寄信,所以说“乡愁”是“邮票”。

  师:理解得不错,在异地求学的诗人孤独、想家,想念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经常书信来往,所以才把“乡愁”比喻为“邮票”。这是“小时候”的“乡愁”。下面我们看看长大后,为生活驱遣的作者奔走他乡,此时的乡愁寄情什么?

  生:(齐说)一张窄窄的船票。

  师:为什么寄情于一张窄窄的船票?

  生1:思念新娘。

  师:最好说成是新婚妻子。

  生2: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还增加了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师:对,说得对。作者的乡愁只能靠来往于异地与家乡的船只来排遣,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

  有寄托和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是什么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

  生:一方矮矮的坟墓。

  生:(抢着说)死。

  师: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说的是外在形式,另一个说的是实质内容。那么“后来”诗人的乡愁之情更加重了,悲剧气氛更强了,所以这一段在读的时候声音要舒缓、低沉、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

  两名学生读第三节,教师点评。

  师:听老师读第三节,然后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老师读第三节,学生闭上眼睛体味诗的意境。)

  生1: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母亲的坟前。

  生2: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立于母亲的坟前,坟的周围是枯黄的草和秋天的黄叶,不时一阵阵风吹过,吹动老人的头发,老人两只手下垂,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站立着。

  师:诗人的诗写的真是不错,而同学们更是想象丰富,都能体会到诗的意境。那么我们看最后一节,看看现在作者的“乡愁”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作者由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变为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生2:感情有了升华,由思念家乡变为爱国,盼望祖国统一之情。

  师:的确,到此,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第三步 以更高的要求读诗歌,归纳诗歌的表现手法

  师: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诗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诗中感情的变化,那么带着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再读两遍诗,注意把诗中的感情变化读出来。然后讨论归纳课文的表现手法。

  (学生出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的表现手法。)

  生1:我发现诗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2:抒情也是层层推进的,最后一节,抒情达到了高潮,抒发爱国之情。

  生3:我认为,应归纳以时间变化,层层推进感情。

  师:可不可以?

  生:(齐声说)可以。

  师:还有其它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我认为每一节都采用了比喻,这应该算一种手法,每一节都把乡愁比作具体的事物。

  师:说得对极了,那么我们归纳,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讨论):使抽象的乡愁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第四步 再读诗歌,体会语言的特点。

  教师放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并注意每一节、第一句的变化。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师:体会一下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形象、精练地写出了小时候诗人对家乡、母亲的思念。

  生2: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三句。

  生3:语言节奏感强,如“小小的邮票”中的“小小的”和下面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词读起来上口。

  师:说得都不错,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归纳为形象、含蓄、精练、节奏感强。那么再读诗的时候,就不仅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更要注意每一个字的读法,我们读一遍,试一试。

  学生练习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