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

  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⑴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⑵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⑶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⑷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⑸全班齐读。

  ⑹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⑴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⑵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⑶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⑷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⑴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⑵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⑶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相关文章:

1.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4篇

2.课文乡愁教学设计

3.课文《乡愁》教学设计

4.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范文

5.初中乡愁教学设计

6.《乡愁》课文教学设计稿

7.《乡愁》课文教学设计思路

8.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