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拓展阅读:《乡愁》是怎样写出来的

  余光中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居住在台北的厦门街,那时,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

  我的意念是从邮票开始的,开始仅仅就是一枚邮票,所谓通信就是邮票两边各有一个人,有寄信的,有收信的,然后从邮票推展出去,跟它的形状接近的,是一张车票或船票,坟墓也是长方形的,海峡当然也是个长形的,总之形象有相似之处。当然这首诗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很特意地计划就写下去了,但是心理的过程应该还是有很长时间的。

  小时候我在学校读书,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就通过写信告诉母亲,于是“乡愁”就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结婚第二年,当我和妻子有了我们第一个女儿的时候,我就坐船去美国读书了,于是“乡愁”就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妻子在我的眼中仍旧是我的新娘。后来,母亲去世了,埋在台北近郊,“乡愁”就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最后很自然就想到对祖国的“乡愁”,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