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文分析

时间:2021-08-31

  《乡愁》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下面是《乡愁》课文分析,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具体表现在: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结和内心读白。这样完美的形式,这样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让学生们深入其中,兴致朗读呢?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单读和齐读,在不断的指导中,学生朗读的感情逐步投入,简直与余先生当时的心情融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