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评课稿(2)

时间:2021-08-31

  《乡愁》评课稿篇二: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整节课吴老师努力落实新课标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主体思路是:引导学生、与学生一同情境朗读,感觉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赏析,感受诗歌的内涵美;思考实践,感受学习的创造美。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邮局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这节课上,从朗读开始,读中悟出,悟中读,层层深入,提示学生由读得流畅、舒缓到深沉到读出情感的“味”——愁之味来。同时,吴老师别有情味的诵读,深厚低沉略带嘶哑的女中音在课堂小小空间里营造了一种特殊气氛,也引起了学生更深更广的共鸣。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读完之后鼓励学生给自己提意见,如此的话,更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合作和谐。

  二、形象分析抽象情感。对于没有背井离乡感受的初中生来说,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国恨这种抽象情感很难理解,而吴老师巧设问题,巧妙引导,用画面、音乐来导入、铺垫。内容分析透彻,保障机制出诗人借助四个具体物象把浓浓的乡愁诉诸笔端。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情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吴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三、老师语言丰富生动,富有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过程中,吴老师抓住文本的特点,以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引导学生步步走进作者走进作品;也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你太有才了!你读得我有点想哭了!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刚刚各位老师也对这节课的各个细节进行了剖析,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教研就是这样,围坐一起,研计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思路,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我对其不足再提几点:一是老师的主导性还过强了点,启发过程中,老师重复的语言过多;二是分析内容是,第一节老师示范分析,后三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因为诗歌内容不难理解,这也就是“授之以渔”了。以达到教会学生学习这一真正语文教学的目的。三是分析完诗歌的四美之后,如果能美美地朗读几遍,当堂成诵,这样,就以朗读开始,以诵读结束,那就更完美了。

  拓展阅读:《乡愁》的意境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