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教学实录(3)

时间:2021-08-31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 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