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元节是什么意思-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时间:2021-08-31

  2017中元节是什么意思?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小知识。

一、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说比较繁多,一说是佛教兴盛,带来了地府轮回的概念,在某一天为不能投胎的孤魂超度,以此拯救他们的内心,还有一说是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结合以上两点来看,起源说法不一,但并不影响其身为我国传统节日的地位。

2017中元节是什么意思-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二、中元节的习俗

  1、中元普渡

  中元从节日地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按照传说,这一天乃是地府放鬼魂回家团聚的日子,因此大多人都会在当天用酒肉、糕点、水果等祭品来集体祭祀先人,以此来悼念逝世的长辈,更有的人会借此祈祷得到好运,当然还有人会请来高僧法师来诵经超度亡魂,因此当天可谓是各种祭祀活动频出。

  2、流放河灯

  虽然鬼节一词很吓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鬼节只是个与先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是值得庆贺的,因此在以前就会张灯结彩,甚至还会在河流放置一些河灯,毕竟以前的人们认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而放到今天来看,放河灯这个习俗,已经变成一种普通的游玩活动了。

  3、祭祀土地

  在某些地区,中元节还会选择祭祀土地,具体的做法如将祭品撒进田地,或斟酒几杯,完毕后再用祭祀的纸来烧,还需要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上,以此来祈祷获得好运,希望能够丰收,希望家庭幸福安稳,还有一些地区甚至会集体到寺庙祭祀土地,那场面颇为壮观。

  4、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5、悬挂纸旗

  在某些地区还有悬挂纸旗的习俗,一般都是挂在自家门口,相传这样做能够防止虫蚁撕咬房屋,当然还有些人不仅挂旗,还会选择放风筝,以此来吸引先人的注意,希望能够借此团聚,还有人会在门口撒一些灰,弄成一个圆圈,然后把祭品放在里面进行祭拜。

  6、以船祭祀

  这一习俗多是以海谋生地区的多,一般来讲,渔民会在中元节用木板做一条小船,然后上面会贴上死去长辈的名字,或者是一些出海死去的朋友兄弟的牌位,然后在船内摆放衣服、事物、鞋具、甚至钱财等等物品,最后点燃一根蜡烛由一名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推入海中,看着船越远越好。

  7、烧袱纸

  烧袱纸的习俗一般在四川省内比较流行,他们会在中元节用各种纸钱叠在一起,然后封成一封封更小的,然后上面就会写着收受人的名字或昵称,因为在当地曾经流传,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当天,是鬼门打开的日子,各家都要“施孤送孩”。例如成都一带人们就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各种祭祀的语句,说完后再端到屋外焚化。

三、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虽然被称为鬼节,但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吓唬人的节日,它更像是一个纪念逝世先人的活动,就如同清明节重阳节那样,都是寄托着我们思念的节日,正因为有了这个节日,所以我们多了一份团聚的心,也更加明白活着不容易,要为以后的生活而不断努力,当然从根本来讲,中元节的意义是宣扬“孝道”,让大家去纪念长辈,缅怀他们给我的一切,这是一种人情味十足的节日,因此大家应该多点发扬才是。

拓展阅读:三大鬼节介绍

  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鬼节注意事项: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