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漩流与回风(2)

时间:2021-08-31

  但是,在一句之中把本来在前面的字放到后面去,也是用字倒装之一法。如唐代诗人陈羽《从军行》的结句“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本来是红旗直上大雪覆盖的天山,现在一经倒用,便使红旗之红与白雪之白构成极为鲜明警动的对照性意象。唐代女诗人薛涛《筹边楼》的“平临云鸟入窗秋”也是这样,本来说秋光秋色映进窗来,如此倒用之后,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使得名词性的“秋”兼有了动词的意味和动态感,和杜甫的“秋帆乱”倒装为“乱帆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句的倒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指出了倒句法的奇妙效果:“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如对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般只是指出这首诗妙用比喻,而很少谈到它的倒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则认为“若说汪伦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之间。”他所说的“转换”,其实也就是倒装。的确,诗句一经倒装之后,便仿佛神话中的魔杖那么一挥,便出现了一个不同凡俗的美的境界。至于王维《观猎》的起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韩愈《雉带箭》的结句“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李商隐《马嵬》的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都是在上下旬之间一用倒说便顿然换境的笔墨。

  不过,人们平常所注意的多是词序和句式的颠倒,很少有人从全诗的艺术构思整体上去探讨倒装的艺术。只有在谈到杜甫的《野人送朱樱》诗时,施补华《岘慵说诗》曾独到地指出:“意中先有昔为朝官与赐樱桃之事。然使即从当时与赐说起,转到野人之送,以寄凄凉,便是直笔俗笔。少陵却作倒装,‘西蜀樱桃也自红’只‘也自红’三字,已含下半首矣。”我以为,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也正是从整体艺术构思上提供了一个倒装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