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阅读练习题答案及翻译赏析(5)

时间:2021-08-31

  创作背景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祐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祐二年(1276)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

 鉴赏

  主旨

  《指南录》是文天祥写从被扣元营到返回温州的战斗经历的—部诗集。本文是他为诗集写的后序,叙述出使元军、被驱北行、中途逃脱、辗转回到永嘉的艰险遭遇,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4段重在记叙,第5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3自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4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5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6—8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报国的心志。

  第6段,说明诗集的内容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第7段,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这段议论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作者在这里表明:“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他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誓不与贼俱生”。作者身居南宋丞相之位,当此危局,有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在这里引前后《出师表》中的句子,表明了他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这一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第8段,交代写作时间和诗集名。

  写作特点

  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