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镇江脱险是如何的?
状元出身的文天祥,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从宝祐四年(1256年)考上状元走上仕途,直到咸淳十年(1274年),经过近二十年的起起落落,他还只是一个不大的地方官———赣州知州。当时的南宋政权已风雨飘摇,气数将尽,而把持朝廷的重臣是一些唯利是图、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贾似道之流。也就是在当年(咸淳十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发布平宋诏书,随后元军大举进攻南宋,在攻破湖北襄阳后顺汉水,沿长江一路势如破竹,直杀到江苏常州、苏州一带,逼近京城临安。此时度宗皇帝已死,四岁的恭帝即位,权力落在太皇太后谢道清手里。危急之时,朝廷乱作一团,毫无御敌之策,只想一味退让乞和。
在内忧外患、大厦即将倾覆之际,身处江西赣南的文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十三,同时接到朝廷的两道诏书,一是太皇太后谢道清下的《哀痛诏》,命全国各地起兵勤王;一是下达给他本人的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朝廷勤王诏书下达各地,然而起兵响应者寥寥,真是“干戈寥落四周星”。国家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文天祥积极筹划勤王起兵之事,招募了以赣州和家乡吉州(今江西吉安)为主的义兵共三万人。他率领勤王军几经波折于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底才到达临安,并迅速派兵开赴前线抗元。
随着常州、苏州、余杭独松关失守,于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元军三路大军在临安北郊皋亭山会师,距临安不到三十里。太皇太后谢氏不采纳文天祥的救亡抗战建议,一心只想乞降议和保留赵氏宗室,已丧失了民族大义,忘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忠勇之士,派人到元军大营送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军首领兼右丞相伯颜指名要宋朝右丞相陈宜中去洽谈投降事宜,而贪生怕死的陈宜中连夜逃回浙江永嘉清澳老家。谢太后无计可施,在危难之时想到了文天祥。正月十九日早晨,谢太后任文天祥为枢密使,中午即升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要他代替陈宜中代表宋廷与元军洽降。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与左丞相吴坚、同知枢密谢堂、安抚使贾余庆、中贵官邓惟善,来到设在皋亭山因明寺的元军大营。文天祥是坚定的抗战派,他是来谈判的,而不是来洽降的。伯颜威逼恐吓文天祥,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地与伯颜据理力争,质问伯颜为何违约攻打宋朝。气急败坏的伯颜失信将文天祥扣留在元营,将其他的宋朝和议的官员放回。左丞相吴坚等人私下与伯颜洽降好后,带着降表回到临安,谢太后按伯颜的要求做了改动,第二天又由吴坚等人带到元营,伯颜接受了降表,宣告南宋正式投降。
文天祥来到大营时,仪式已经结束,但得知安抚使贾余庆已顶替自己当上了右丞相,并领头向元朝呈降表献国土,顿时勃然大怒,一通痛骂贾余庆等宋朝官员卖国叛逆,连在场的元营官兵都不得不心生敬佩。二月初五,六岁的小皇帝恭帝率领百官,拜表祥曦殿,宣布退位,向元朝乞为藩辅。二月初八,伯颜命令宋朝官员贾余庆等五人作为“祈请使团”去大都确认受降的合法性,就在船要开动之时,伯颜突然决定要文天祥一同北上。
文天祥被逼无奈跟随“祈请使团”沿运河一路往北来到镇江。跟随文天祥上路的有十一人,那是路分金应,总辖吕武,帐前将官余元庆,虞候张庆,亲随夏仲,帐兵王青,仆夫邹捷、李茂、吴亮、肖发,此外,还有一位义士杜浒。一路上走了十天,元兵戒备森严,文天祥他们无法找到脱逃的机会。现在到了镇江那是最后一次脱逃机会,因为镇江位于江南运河的北端,濒临长江,再往北去,就进入了元朝控制的地界,脱逃的希望也就荡然无存。
在二月十八日晚,文天祥不愿跟贾余庆等使团成员住在镇江府衙内,托故返回船上,住在运河岸边一个叫沈颐的乡绅家中。虽有元兵守卫,但不像府衙森严。文天祥找机会与杜浒、余元庆密谋脱逃之事,通过分析,决定逃往长江北岸宋军把守的真州。
要逃往江北,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难题是先要搞到船。而船被元军征用和管制,找船十分困难。为了找船只和向导,杜浒和余元庆每天喝酒装成疯疯癫癫,来麻痹元兵的注意。功夫不会白费。杜浒结识了一个养马的老兵,每天请老兵喝酒,还送钱送物,老兵答应带路做向导。余元庆也有收获,遇到一个故交,此人正是为元军管船的,且忠于宋廷,愿意为救文丞相竭尽全力。余元庆也承诺事成之后为他请封承宣使,并赠银千两,还答应让文丞相给他写个批帖,作为日后凭证。镇江夜晚实行宵禁,夜里出逃遇到元兵就只有束手就擒。但天无绝人之路,在二月二十七日,沈颐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专管宵禁的小官刘百户。杜浒与他套近乎,同他结拜为兄弟,拉他到妓舍喝酒玩乐,得知夜晚提着官灯就可随意往来,并约好后天晚上刘百户送官灯给杜浒一起去妓舍逍遥。
船有了,向导有了,官灯也找好了,事不宜迟,文天祥决定二月二十九日夜间行动,并派出两人先到船上去,约好在甘露寺下等候。
到了二十九日,大家已经做好了夜间行动的准备,不料到了午时,元军突然命令文天祥过江去瓜州,从瓜州启程北行,而此时住在衙府的“祈请使团”成员已到了瓜州。文天祥没有别的办法,决心抗命,推脱说时间太晚,来不及收拾,要求明日渡江。刻不容缓,今夜必须逃走!如果大家一起走目标太大,决定分头行动。除了先上船的两人,还有十人,就分三人先去向导老兵家等候。
文天祥等七人借感谢房主为由当晚摆酒设宴,请看守的元军官王千户作陪。席间先后将房主沈颐、王千户等人灌得酩酊大醉。正准备乔装打扮出发之时,一随从报告说向导老兵假装喝醉酒倒在床上不起来。文天祥一听就知道是向导老兵做局讨价还价,马上叫那两人把向导老兵架了过来,在他的腰间系上三百两银子。向导老兵顿时喜笑颜开醒了酒,答应带路出门。
在夜半二更时分,杜浒的结拜兄弟刘百户派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提着官灯来了。杜浒急忙喊出向导老兵,带上少年就走。文天祥闪身跟出了门,随从们也一个个自黑暗里跟上。乍暖还寒的春夜,异常紧张的一伙人跟着官灯一气穿过三四条小巷,没有遇到任何人查问,走得很顺。到了人家渐尽处,杜浒给了少年一些银子打发他回去,说明天把官灯还他。接着杜浒提着灯,和向导老兵走在前头,众人跟进,眼看即将走出市区。就在此时,大家心头一沉,发现元军在市井尽头的路口拴了十来匹马,设置了哨卡。所幸元兵睡得很死,马的动静也不大,余元庆潜行到元兵近处,挥手指引文天祥一行十人悄悄上前,一个个踮着脚尖绕过马群,侥幸又闯过了一生死关。走在荒凉的野地,大家疾步赶到江边的甘露寺下,心情稍稍放松,便把向导老兵打发回去,开始寻找渔船渡江。
大家左寻右等都不见船的踪影,如果天亮了,即使上了船也难逃元兵的追击,只有投江自尽,葬身鱼腹了。正在焦急万分之际,终于看到余元庆和先期上船的两人把船开来了。这又是一次绝处逢生,文天祥一行立即上船向上游驶去。船拐出江湾,但见江面停满了元军的船只,绵延数十里。他们的小船驶得步步惊心,一路硬着头皮从元兵的船旁经过。船到七里江,忽然遇到元军的巡差船,喝问是什么船,并往前开过来。大家惊魂未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逢江中退潮,巡查船搁在浅滩处动弹不得,又恰遇江上忽转东南风,小船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顺风向真州方向快速前进。大伙到了距城门五里地的江边上岸后谢过艄公就急奔真州,宋军守将苗再成亲率将校出城相迎。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文天祥终于逃出了虎口,暂时回到宋军的守土。
短暂的安顿并没有完全脱离危险,因误会和谣言,文天祥一行又不得不从真州逃亡,过扬州、高邮、泰州,于三月二十四日到达通州(今江苏南通),至此他们才算真正脱离了危险。一路上几经生死劫难,文天祥一行十二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文天祥、杜浒、张庆、夏仲、吕武、邹捷六人。在休整了近一个月后,文天祥一行离开通州坐海船从海上回到了东南沿海,来到流亡政权所在地福安(今福建福州)。从此以后,文天祥又举义抗元,屡败屡战,于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大都柴市英勇就义。次年,由张弘毅等义士携文天祥遗骸归葬家乡庐陵(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的鹜湖之原。一代抗元英雄终于魂归故里,长眠于生他养他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