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就义(3)

时间:2021-08-31

  事情发展

  南宋末年,宋臣之英勇抗元者大不乏人。如李庭芝、姜才曾坚守扬州,后被元军所俘而壮烈牺牲。但当时抗元之慷慨英烈,其功绩之卓著者,首推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他们被誉为「宋亡三杰」。文天祥(1236年-1283年),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理宗宝四年进士,名列前茅,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恭帝德元年(1275年),他在赣州组织义军北上抗元。次年任右丞相,前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辗转流亡至南方,与张世杰、陆秀夫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经过连番激战后,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被解见元将张弘范,挺立不拜。弘范与俱入山,要他为书招降张世杰,天祥「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以「生死安足论」之气概,壮烈就义于燕京。

  文天祥虽然救不了南宋,但其浩然正气,可谓光耀千古,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文天祥从容就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