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之涣的故事(4)

时间:2021-08-31

  “回礼”戏贪官

  王之涣任文安县尉不久,一天上午,家人禀报,文安郡尉钱福应造访。王之涣一愣,急忙出迎:“大人远道而来,卑职不曾远迎,望乞恕罪。”

  “哪里,哪里,王兄乃当朝才子,本官仰慕已久,今日特来拜访。”

  提起这位郡尉,王之涣早有耳闻,是个爱财如命的贪官,人称“钱串子”。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上司,不能不以礼相待。

  等钱串子用完酒饭走后,王之涣便打开他带来的礼盒,里面放着100两银子。

  唐朝官场重礼尚往来,收人一份礼,要回十分礼,否则就是不敬。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墓志》)当官两袖清风,哪里有钱回这十份礼呢? 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

  第二天,王之涣让人担着一个大桶,抬着礼盒,来到郡尉衙门。钱串子见这么多礼物,不禁乐开了怀。相互寒暄之后,立即吩咐下人设宴款待。

  钱串子心里一直惦记着礼物,不等席散便来到后堂打开礼盒一看,一块铜镜,大桶里是一桶凉水,便冲进客厅吼道:“好个王之涣,你竟敢戏弄本官......”

  王之涣急忙打断他的话:“大人且慢生气,我送你铜镜,表示你为官正直,断案如神,明如镜;我送你凉水,表示你廉洁无私,两袖清风,清如水。我的礼物可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呀。”

  钱串子听了,知道王之涣虽然取笑自己,但句句在理,无懈可击,只得自认晦气,悻然送走了王之涣。

  后来,钱福应借故来文安审查王之涣。一查,王之涣案件处理得头头是道,账目一清二楚,便枉然离去。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 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