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谈创作(2)

时间:2021-08-31

  (这是我的小说里惟一带曲谱的。)

  这条街(文林街)上有一些孩子,比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略小一点,他们都在上学。他们听见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吆唤,就跟在身后摹仿他,但是把词儿改了,改成:

  捏着鼻子 吹洋号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并不生气,爱学就学去吧!

  他走街串巷吆唤,一心一意做生意。他不是个孩子,是个小大人。

  一天,他暂时离开了他的职业。他姥姥过生日,他跟老板请了半天假,到姥姥家去吃饭。他走进一条很深的巷子,两头看看没人,大声吆唤了一句:"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是对自己的揶揄调侃。这孩子是有幽默感的。他的幽默是很苦的。凡幽默,都带一点苦味。

  写到这里,主题似乎已经完成了。

  写第四稿时我把内容扩展了一下,写了文林街上几种叫卖的声音。有一个收买旧衣烂衫的女人,嗓子非常脆亮,吆唤"有--旧衣烂衫我来买!"一个贵州人卖一种叫化风丹的药:"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每天傍晚,一个苍老的声音叫卖臭虫药、跳蚤药:"壁虱药、虼蚤药。"苗族的女孩子卖杨梅、卖玉麦(即苞谷)粑粑。戴着小花帽,穿着板尖的绣花布鞋,声音娇娇的。"卖杨梅--"、"玉麦粑粑--"她们把山里的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

  这些叫卖声成了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背景。"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样,内涵就更丰富,主题也深化了,从"失去童年的童年"延伸为:"人世多苦辛。"

  我写过一篇千字小说,《虐猫》,写文化大革命中的孩子。文化大革命把人的恶德全都暴露出来,人变得那么自私,那么残忍。孩子也受了影响。大人整天忙于斗争,你斗我,我斗你。孩子没有人管,他们就整天瞎玩,他们后来想出一种玩法,虐待猫,把猫的胡子剪了,在猫尾巴上挂一串鞭炮,点着了。他们想出一种奇怪的恶作剧。找四个西药瓶盖,翻过来,放进万能胶,把猫的四只脚粘在里头。猫一走,一滑,非常难受。最后想出一个简单的玩法,把猫从六楼上扔下来,摔死。这天他们又捉住一只大花猫,用绳子拴着拉回来。到了他们住的楼前,楼前围着一圈人:一个孩子的父亲从六楼上跳下来了,这几个孩子没有从六楼上把猫往下扔,他们把猫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