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中的高邮情结(2)

时间:2021-08-31

  二、小城故事多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占有三分之一多(这还不包括他回忆家乡的散文)。这些小说在汪曾祺的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只因为数量多,还因为正是这类作品以其思想与艺术的独特魅力,奠定了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从1940年创作第一篇小说《灯下》算起,到l996年,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汪曾祺共创作短篇小说一百多篇。从题材上看,可分为四个方面: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又主要是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昆明为背景的小说;以塞外的农场果园为背景的小说;以及以北京世俗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在这四类作品中,体现得最多的是他对童年、对故乡的回忆。可以说,最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奠定了汪曾祺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地位的就是那组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没有这一组小说,便没有在当今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的汪曾祺。

  美丽的水乡濡养了这位文学大师,他把高邮融进血肉,化作一缕缕散发馨香的文字奉献给世人。故乡的一草一木,早已成为心底最深的烙印,埋藏于心的乡土情结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小说《鸡鸭名家》、《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故里杂记》(三篇)、《徙》、《晚饭花》(三篇)、《皮凤三楦房子》、《鉴赏家》、《八千岁》、《故里三陈》(三篇)等,以及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哪部作品里没有故乡高邮的倩影?

  汪曾祺笔下的故事像是一条时光的通道,把你带领你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方小镇,在一个个被讲述着的故事中,感受已经逝去的时光和生活。沿着这条寻梦之路,纷纷杂杂地向我们走来很多高邮人物,有谈甓渔、高北溟、王淡人、叶三、陈泥鳅、戴车匠、陈四、小锡匠、八千岁等等各色人等,那些五行八作,能工巧匠,传奇式人物,他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挑米、卖藕、孵鸡、贩骡、唱戏……或在芦花荡边,或在大淖边,或在保全堂里,或在当年的县立第五小学里,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张颜色或清淡或艳丽、内容充实的风俗画。

  这些故事的形成都是于他童年和少年是生活的这座小城有关。在《自报家门》中回忆自己那时的生活,因为上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房……我到银匠店里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竹杆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看着手艺人忙忙碌碌,从中嗅到一种辛苦、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都深深植入了汪曾祺的记忆,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日后也就是汪曾祺追忆的所在。

  在《我的家乡》中叙述自己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和高邮湖边去玩,看打鱼,看水上的船。在《我的家》中,他写到“我们这座花园……确是我童年的乐园,我在这里掬过很多蟋蟀,捉过知了、天牛、蜻蜓,捅古马蜂窝“花园里的每种植物都记得:腊梅树、桂花树、柳树、碧桃、紫葳、香橼、紫藤……。”夏天各色花开,吃各种水果,乘凉。秋天捡梧桐叶子和茅栗子。冬天回忆儿时放寒假“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棉衣在铜炉子上烘了起来就不是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冬天吃青菜、冻豆腐、咸菜汤。汪曾祺的心从来就未曾离开过他童年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他也一直在寻回儿时对这个世界的敏感,好奇和热切的最初印象。满怀深情地写故乡风俗和食物,以及一个个与之有关的小故事,让人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思,洞见赤子的童真,给人们打开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艺术天地。作品中那些三四十年代苏北里下河地区小县城的风土人情,那些从历史深处飘来的往日的歌,总是动人地撩拨起读者对故乡的深深恋情,勾引起他们依稀的童年往事。这就是汪曾祺作品的独特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