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高邮地域文化

时间:2021-08-31

  导语:汪曾祺这样一个重视地域文化书写的高邮作家,细致地将高邮文化中的地理环境、礼仪制度、风俗人情、价值取向、方言俗语相融合,将它们多样化、综合性地融汇在文学作品中。

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高邮地域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现代西方文明被国人广泛认可和推崇的时期。在西方的价值观念被普遍接受的同时,中西方的文化冲突悄然而至。人们在感叹西方部分文化优越性的同时,也可能忽视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在《破碎的偶像》中曾强调: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的生命力的源泉。汪曾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风俗,即地域文化的外在显现。汪曾祺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坚持在文学创作中回归传统文化,用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叩响文化个性的大门。

  自1980年开始,高邮作家汪曾祺开始了井喷式的创作,他用《受戒》《大淖记事》《异秉》《侯银匠》等小说和《故乡的食物》《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等散文精心营造着高邮水乡。他巧妙地运用对高邮乡土故人故事旧风旧俗的描绘,展现高邮的地域文化,构造高邮的地域特色。他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备受推崇。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高邮地域文化的精彩呈现,对乡土文学的全新演绎。鲁迅、赵树理等人的乡土小说虽也以故乡为背景进行创作,但是表现主题中多包含对愚昧的乡土旧礼俗的批判。而汪曾祺的乡土文学则另辟蹊径,他的创作紧扣高邮水乡的故人往事、街谈巷闻、市镇风俗,用质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为我们铺展开一幅幅具有地域特色的高邮风情画,为我们勾画出高邮这片土地的风俗美、人情美。他用文字全力表现高邮的地域文化,用文学竭力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地域文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在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民间语言文化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