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菜茨菇汤汪曾祺(2)

时间:2021-08-31

  《咸菜茨菇汤》阅读题目:

  小题1:本文多次写到咸菜茨菇汤,同时借助咸菜茨菇汤写出了“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是:(2分)

  —— 离家多年也不想念 ——

  小题2:文章第⑥小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汪曾祺的语言,不加雕饰却自然灵动。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所蕴涵的意思。(4分)

  (1)这东西有一种苦味。(2分)

  (2)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2分)

  小题4: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小题5: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2分)

 

  《咸菜茨菇汤》阅读答案:

  小题1:情感变化是:小时候没有好感、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汤(1空1分,共2分)

  小题2:写自己对茨菇没有好感的原因。(1分)突出茨菇的难吃(1分),同样为下文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1分,共3分)

  小题3:(1)“苦”:一方面指茨菇使人产生的味觉上的苦味(1分),一方面指代家乡闹大水、粮食缺乏,大量吃茨菇的艰难日子。(1分,共2分)

  (2)“格”:一方面指味道,(1分)一方面指格调、内涵。(1分)共2分

  小题4:通过一系列动作(1分)写出了家乡的一种生活习俗,下文思念家乡埋伏笔;(1分)“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半年的青菜虽充当了口粮,却也叫人倒了胃口,为情感的发展做铺垫。意思对即可。(1分,共3分)

  小题5:作者远离故土后,对故乡难舍的乡情,(1分)使得他在人生的暮年怀念儿时的咸菜茨菇汤。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

 

  汪曾祺(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