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时间:2021-08-31

  (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之十三]

  课后作业:

  1、比较"胡同文化"和《巷韵》的异同。

  2、同为京味文学,试比较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的异同。

  3、介绍一种文化现象,如中国酒文化、中国茶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如皋风筝文化等等。

  以上三题任选一题完成。

  [板书设计]

  正--方位 安土重迁 怀旧

  独处闲逸

  计数 胡 同 文 化 知足常乐 封闭 伤感

  存物 汪曾祺 不管闲事

  人物 得名 逆来顺受 留恋

  行业 雅俗相间 内蕴丰富

  像形

  【案例评析】

  本设计也是"激趣·启智·寻法"教学模式的典型范例。

  先说激趣吧,课文的导入就是个"激趣点",这个开场有歌曲渲染,有问题引导,有幻灯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自然就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文的结束部分也是个"激趣点",教者巧妙地运用本地资源,将本校老师所写的散文《巷韵》与课文进行比较,并配以生动的电视画面,学生怎不会兴趣盎然?教学中多次展示的北京胡同的照片也是个"激趣点",学生借助那些照片感受老北京的风味,进而体味文中所饱含的京味是再好不过了。

  再说启智,本课的启智点可以说比比皆是。首先是讨论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那一段,学生一定是众说纷纭,教者事先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带有贬义倾向的,一是带有中性倾向的,这样,教者就不至于在学生讨论时无所适从。这个细节也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其次是关于"北京的市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心态"的讨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智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者形成了这样结论: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旁,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逼迫他们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个结论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讨论是对学生智慧的考验。再次是关于"雅致"问题的讨论。教者先引导学生到课文去寻找可以称得上"雅致"的文字,接着,又引导学生用"雅致"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文字,然后再从其内部结构的混乱上对"雅致"的评价予以否定。这种不避贤者讳的批判精神对学生的启智是有着极大影响的。

  本课虽没有特别的教学环节来体现"寻法",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渗透了"寻法"精神的。譬如在开课不久教者在组织学生讨论"文化"的含义时就用了比较法和语境法,另外在谈"序"的问题时,教者问道,作为"序",本应介绍作者及创作原由,并评价作品。本文对这本摄影艺术只字未评,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这个问题既告诉了学生"序"的一般写法,同时又研究了这篇序的特殊性。可以说,这是"寻法点"和"启智点"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