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写作选材(2)

时间:2021-08-31

  2.放开思维。在这里,笔者想先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确定的那个中心是从哪里得来的?可能答案有多种,但是所有的答案都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生活中受到了触动,想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因此,让我们受触动的那则材料就是写作时的最好选择。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用一则材料还不能够说明问题,这时我们就要打开思维,从多个角度来寻找合适的材料。比如下面的这两个角度。

  (1)发散。这就好比画圆,我们确定了圆心(文章的中心),然后以表达中心为半径作图,那些能够顺着半径连成线的点就是我们需要的素材。例如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作者就以李叔同先生的“认真”为圆心,以“表现认真”为半径,选择了“第一次上李先生的音乐课”“李叔同先生怎样教育不礼貌的学生”“立意要做一个翩翩公子”“立意要做一个留学生”“彻底的中国传统教师”“教我们写生”“他的学道、断食”“他学习佛教,遁入空门”“他问我怎样处理多余的纸张”等,这一系列的事件,就构成了一个个的点,紧紧地围绕在“认真”二字的周围,使李叔同先生“凡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品性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围绕我们确定的中心,多想一些和中心有关的人和事,哪怕是有一点点联系的,也要拿到手边,以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逆向。当我们按照正常的思维去思考而寻找不到材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换一个角度,从中心的侧面或者反面来思考,通过对这些侧面的或者反面的材料的叙述和阐释,也可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作者的中心论点是让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化遗产,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论说我们该怎样去“批判和继承”,而是以旧宅子为喻体,具有讽刺性地刻画了面对旧宅子不敢进去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还有蹩进去xxxx的“废物”,这三种人都是“拿来主义者”的对立面。虽然作者没有解释拿来主义,但是通过反面的描述,我们已经十分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