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经典赏析

时间:2021-08-31

  望岳一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望岳的经典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望岳的经典赏析(一)

  杜甫,出身于长安杜陵,晋大将军杜预的后代。杜预曾镇守过襄阳,后来杜氏有一支遂居该地,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杜甫本襄阳人。曾祖杜游艺,曾官巩县令,所以移家巩县。杜甫客长安近十年,居于杜陵之少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开元末举进士未中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友好。不第后曾与李白、高适等游大梁(今开封)及齐、赵。他的诗远承《诗三百篇》《乐府》、汉魏齐梁,近承陈(子昂)、沈(期)、宋(之问)和其祖杜审言,兼备众体,独创一格。诗的内容多反映盛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和肃宗、代宗时的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公认为同情人民忠于国家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安史之乱时,他从贼中逃至凤翔,见肃宗拜左拾遗。宰相房随玄宗入川时,曾建议封诸王,后永王反,更为肃宗所不满,借故贬官。杜甫上疏谏,认为不应以此借故贬宰相,肃宗怒,几乎处罪,后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后来弃官去秦州,由秦州入川,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他住过梓州,后到夔州,准备出峡。出峡后到过公安、江陵、岳阳,代宗大历三年死于耒阳。

  宋人赵次公有《杜诗注》,郭知达有《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有《草堂诗笺》。明人有王嗣《杜臆》。清人有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有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这两部书是比较好的。其他还有金圣叹《杜诗解》、浦起龙《读杜心解》等。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萧涤非主编有《杜诗集注》。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首句:“岱宗夫如何?”“岱宗”,古代认为泰山是五岳之宗。《舜典》:“东巡狩,至于岱宗,柴(祭名)。”“夫如何”,那(山)怎样呢,用意在说泰山名不虚传。第二句“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横跨齐、鲁两国之地,一片青黛色,似乎没有尽头。刘辰翁评:“只五字雄盖一世。”这时盛唐气象未衰,杜甫又是“裘马颇轻狂”的少年,还不因自己一时得失系怀,所以诗句写得很宏壮。下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后写出来的,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割”,意为山高如剑锋,所以用“割”字。山北少见日光山南日光照耀,所以一山昏晓不同。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和这两句相近。这两句承神秀而言,讲山色的变幻。以上四句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而下面四句则写诗人的感受。五、六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句是说倏忽间生出重重云海,像动荡在自己的胸际。泰山的灵秀又转为奇壮。下句“决眦”,本于曹植《冬猎》篇:“张目决眦。”“决眦”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意思。全句写目送飞鸟归山,凝神瞪视,才看到山鸟如何飞进高山的。全诗首二句作整体的初望,次二句写被山的灵秀所吸引,作深层次、多角度的仔细观望,像画图一样昏晓色彩分明。而五、六二句写被诱发了主体感情时的凝神远望,这是一种云生鸟飞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由境界,由此反映了诗人英姿勃发的情态。这六句全在“望”字上下工夫。望的感受层次愈深,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亲之后就回来上泰山。所以结语有想象色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二句并非有意套用《孟子·尽心上》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而是想到不久之后总要来亲身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就会像培一样,匍匐低首在下方。杜甫有意无意之间抒发了他的壮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怀抱如能实现,就近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全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这是一首有对偶的古体诗,气势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