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维《鸟鸣涧》有感(3)

时间:2021-08-31

  显然,这里文章作者的意思是:王维写作此诗,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把桂香之美、月色之美、水声之美、鸟音之美,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美妙和谐的意境,使人读后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这种见解是颇有见地的,它把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的眼界,引向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原理方面,把我们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这样来欣赏、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艺术作品,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确实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对此诗的第三种理解。

  这种理解有了理论的高度,然而在具体分析时却是不能完全落实的,有些地方未免失之牵强。因为第一,王维的诗并不等于他的画;第二,此诗与同一组其它几首诗一样,应是写景的小诗,按理也应该是写实的,但若写实诗把当时并没有的东西(桂花)硬凑进来,这岂不失去了它的写实性,变得不伦不类了?因而这种说法似乎也仍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第四种理解。其实,王维这首诗里“桂花”,非指植物桂花树,而是指的明月之光。古人作品中往往把“明月”和“桂”联系在一起,“桂”每每借指明月。“桂花秋皎洁”(沈约《登台望秋月》),显然指的是明月之光。“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其中的“桂香陌”,即月中桂花飘香的道路,此借指月宫。这是由有关传说、典故转相借代的。相传月中有桂树,故月亮又称“桂魄”,月宫又称“桂宫”。“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传说月宫中还有蟾蜍、玉兔等,有时一并提到。如“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李贺《巫山高》)又“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顾兔在月亮肚子里,这对月亮有什么好处?见屈原《楚辞•天问》)传说中月宫的桂树是很高大的。如黄庭坚《念奴娇》词:“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酉阳杂俎》中即说桂树有五百余丈,还传说谪仙吴刚(吴质)在月中砍桂树。如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又李贺诗:“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又辛弃疾词:“斫却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据《南部新书》:“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寺僧当然是自神其说,煞有介事,然而在流传时却免不了越传越神。如在王维之前的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坠,天香云外飘。”又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二寺》诗:“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见《全唐诗》)白居易《忆江南》词:“山寺月中寻桂子”,柳永词《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等,都与此有关。从上述所引诗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人写月亮时往往会把它与月中桂树等传说联系在一起。王维这首《鸟鸣涧》中的“桂花”,也应当是用此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