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落日意象(2)

时间:2021-08-31

  二、斜光虚落,归鸟牧童

  ——政治上不得意与强烈的隐居理想的再现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人生目标,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为了建功立业,他们往往离乡背井,漂泊江湖,历经坎坷,虽然付出了艰辛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虚度光阴,空怀满腹的才华而得不到重用。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忧伤的滋长,而深藏在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感一触及日暮黄昏的氛围就一发不可收拾。夕阳晚照中的树木、归鸟,黄昏中的宁静祥和正是诗人心之所向的隐居生活。

  王维仕途坎坷,一生几多沉浮。23岁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被贬济州参军;张九龄作中书令,又被擢为右拾遗;待李林甫任中书令后,其又屡遭排挤,有了归隐之意;李林甫死后,又意气风发,官至给事中,但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东京陷,被迫任伪职……每次的谪贬,对王维来说,都是一次打击,作者壮志难申,有才难使,空有满腔抱负。因此,此时诗作中所写到的“落日”,失去光彩,成了作者悲情外泄的意象。 《归嵩山作》写于任右拾遗前,此时王维受到贬职,隐居于南山,过着清客的生活。诗中写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诗人坐在车上,信马由缰地缓缓行进,随着时间的消逝,嵩山越来越近,并终于展现在眼前,“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萧瑟、惨淡、凄凉,环境令人伤感、窒息。作者被贬离开官场,来到荒僻的嵩山,无人相伴,只能与禽兽为友,道不尽的失意与愤激,所以此时的夕阳毫无光彩,似红还白的一丝光亮涂抹在荒城、古渡、野山上,如此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失意。

  《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用简单自然的笔意勾勒出一幅春末夏初农村傍晚的图画。隐士诗人正是通过描写黄昏时万物归来的景象来抒写自己的“归隐”理想的。赶着小牛的牧童、扛着锄头的农夫、出现在巷口的牛羊,他们都在傍晚时分归家,这种“适时而归”跟诗人的归隐情感不谋而合,诗人有感而发地吟咏《诗经》邶风中的《式微》,这正是全诗的灵魂所在。诗作中“黄昏的阳光”、“村郭”、“深巷”、“农夫”这些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明净、祥和的农村淳朴风尚,与官场险恶、紧张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作者把客观一切都看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因而他的笔底,不但农村风景是如此的美好,而且农村生活也是这样的宁静闲逸。诗中所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在宦海浮沉中苦闷失意的心情和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