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词画论中的色彩规律(3)

时间:2021-08-31

  三、环境色的应用

  王维的诗中环境色的运用也是常见的,环境色的应用,不仅增强了画面之间色彩的呼应和联系,还丰富了画面色彩。“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环境色的影响,在光线的照射下,坐在苍苔边的人受苍苔反射绿色的影响,绿光波映到人身上而产生的感觉。而山林的翠绿的色彩把人的衣衫都渗透了,这种环境色的影响可以使人忘记衣服固有的色彩。“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更绝了,诗人不再用什么“欲上”、“湿”,直接说“客舍”为“青青”,表现出“柳色”对“客舍”之色的影响。

  环境色对物体影响越大,物体的固有色就越弱。但物体正面始终是受光源色影响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就是一个黑暗的世界。色彩的产生是依靠光源的,光线的冷暖也就是决定着物体受光面的色调。光线的冷暖就是我们所说的光源色。落日余晖和蓝天白云下的同一物体受光面所呈现的色彩必然是不同的。而月光更是色彩的统一协调者。王维就用了冷暖不同的光源,把自己的诗照耀的五彩斑斓或皎洁无暇。“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白色的雪因光线光波的影响而戴上了落日的橙色。“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等,都体现了诗人对这些光色影响的运用。没有山月,就没有涧芳之色袭人衣,没有朱灯也不会有丽服之色映颜;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直接道出没有月光就不能见清泉流于石上的光色原理。“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同样也反映了光照的原理,同时还道出了物体不仅有受光还有暗部和投影的原理。

  四、五行观念的影响

  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表现都是哲学,准确说是玄学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中国文人画的鼻祖、道家思想的研习者,王维对中国本土色彩观念一定是了然于胸的,其色彩意识也深受五行观念影响,即将色彩理念化,划分为金白、木青、火红、水墨、土黄五种色彩。事实上,中国的五色是一种“想当然”的理想色彩,这是对色彩的一种主观归类,先有理念然后将色彩一一纳入,表现在水墨浅绛画里就呈现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意境。“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王维性喜山水、耽于禅悦,既工诗,又善画。王维之画如同其诗一样,深受禅宗的影响。“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机,此难以俗人论也。”这种寓禅境于画中的禅意画,画史上称之为“南宗”。构图上采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略向下俯视,使层层深入的屋舍完全地呈现在观者目前。

  王维的诗如其画,虽然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呈现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色彩美,令人如见其形,如睹其色,不雕琢、不做作,似出水芙蓉,清新淡雅,是春风过隙,万紫千红;冷月照人,皎洁无暇。做为一个水墨山水画的宗师,王维诗中饱含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技法程式和意境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难怪明代大画家兼理论家董其昌甚是推崇王维,尊其为南宗山水的鼻祖。王维的诗是色彩斑斓的“油画风景”,他诗中的色彩不是单纯消极的涂抹,而是活跃的晕染,科学的揭示,清新鲜润,愉悦心境。难怪说王维的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