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从军行教案(2)

时间:2021-08-31

  从军行教案


授课题目:从军行

教学时数:

1学时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2背诵全诗,体味其慷慨豪迈的风格。

3.了解诗歌表现边塞激烈的战斗和将士们艰苦的生活以及将士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慨。

 

 

教学重点:

1诗中表现的将士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慨。

2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参考资料:

1.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萧涤非等撰写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引入: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王昌龄是最有代表性的三位。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作家生平与创作】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诗继承了建安风骨,一扭齐梁之风。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以绝句成就最高。他的绝句具有句奇格俊,雄浑自然的特点。因表现的内容不同,有的开阔明朗,情调昂扬;有的悲凉慷慨,深沉含蓄;有的意致清新,深刻哀婉。语言也简洁洗炼,或音调铿锵,或韵味深长。王昌龄的诗现存180余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4卷。

 

【本文背景与题解】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jué)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朗读与赏析】

1.朗读诗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是叙述军旅战争的歌辞。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②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③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④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⑤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

⑥穿:磨穿,磨破。

⑦金甲:铁甲,古代用铁片连缀而成的战衣。

⑧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⑨还:归,回家。

3.参考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4.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以边塞战斗生活为内容的七言绝句诗,用的是乐府旧题,表现的是将士们的卫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前两句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

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悲凉。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抒发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以及将士们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者的决心和气概。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烟波浩渺的青海湖,白雪皑皑的祁连山,都在乌云笼罩之中。河西走廊上偏僻荒寂的孤城,还有那军事要塞玉门关……这是一幅横亘西部边塞苍茫辽阔的巨幅画卷。浩瀚无际的背景前孤城一座,那是边关的前哨。大背景下的小孤城,给人以苍凉孤寂之感。可以想象,戍边的将士们,每日面对的就是乌云笼罩下的湖、山和荒原。与这相伴的只有漫漫风沙和连天的衰草。在这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其生活的艰苦卓绝,精神的单一贫乏,是可想而知的。诗人开篇的景物描写,开阔荒漫,层次分明,又因乌云之暗,增添了些许的压抑感。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边塞的将士们为了保国家之安依然忠于职守,这又是怎样的崇高!因此,这开阔与迷蒙的景象之中又融进了自豪与悲壮的情感。这是饱含情感的景物描写,暗示着对将士无畏精神的烘托与歌赞。这前两句于宏阔的画面中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内含。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于鲜明对照之中突出了全诗的主旨。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 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 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相关链接】

1.乐府简介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2【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  可仄  平韵  仄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边塞诗的内涵与发展

边塞诗是唐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4盛唐边塞诗派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维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盛唐边塞诗繁荣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边塞诗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苦的景况,但他们不畏艰险,仍誓死破敌。表现出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报国卫边的壮志。
   2、简要分析本诗境界阔大、情调悲壮的特色。
   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是写景,这两句的景色描写,境界阔大。作者用长云""遥望"将相隔数千里的"青海"雪山""玉门关"连成一片,并用""字着色,描绘出一幅西北战场的辽阔画面与阴惨萧条的景象。画面的辽阔和关山的雄壮,给人以博大宏伟的美感;而风物的萧条和色彩的暗淡,又给人以寂寥悲凉 的感觉。这一切对戍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消灭入侵者的豪情壮志都是有力的 衬托。
   诗的三、四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将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戍边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和英雄气概,点明了主旨。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试作简要分析说 明。
   这一句诗写征战场面,概括力极强。"黄沙"迷漫,形象点明了西北边陲战场自然条件恶劣的景物特征;"百战"犹未取胜,既暗 示敌军的强悍和战事不断,也表明战士们是何等辛劳;"穿金甲更可见出征岁月的漫长、战斗的频繁持久和战争的激烈、残酷,艰苦卓绝。短 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将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艰苦、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残酷,都呈现在读者面前。
   4、本诗最能体现主旨的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对这一中心句起什么作用?
   诗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主旨,前三句对最后一句起了很好的铺垫衬托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