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王昌龄的“意境”理论对后世的影响(2)

时间:2021-08-31

  二、意境的创造原则

  如上所述,王昌龄的意境说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着中国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艺术境界,或者说创造诗歌意境的途径有哪些呢?王昌龄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在其文论《诗格》中也提出了著名的“诗有三思”说,这实际上就是指诗歌意境产生的三种原则。

  1.“生思”。昌龄作了如下的解释:“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这里,王昌龄强调了意境创造中诗人灵感产生和捕捉的重要性。

  他指出了诗人们常出现的一种困境,就是“久用精思”却“未契意象”,但又因“久用精思”的缘故,而导致了“力疲智竭”。此时就不能再勉为其难,强而求之了,而应“放安神思”,即以从容率情的方式调养心神,通过心理的调节,使得精神清爽,神态舒缓,只有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心”和“境”才会不期然而然的达到照会,这一照会便触发了灵感和想象,于是“久用精思”却未契之意象便随着灵感的到来也滚滚而至,自然的应运而生。

  王昌龄对于生思的前提即“放安神思”这一创作心理上的调整极为重视,为此,他还在《诗格》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若思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思”是由“境”引起的,没有特定的“境”的触发,灵感与想象则不能产生,而这特定的“境”又必须通过自然率情的心态才能偶得。

  2.“感思”。诗歌的意境除了诗人自己通过灵感的迸发直接有所感而得之外,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有所感而得,即是意境创造的第二种原则:“感思”。所谓“感思”,王昌龄是这样阐述的:“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这是指意境的创造还可通过吟味前人诗作来得到启发和感召,从而引发无限的遐想和强烈的创作动力,并在有所权衡之后,捕捉相关的意象,根据自己的所感产生诗思。

  对于此种“寻味前言,吟讽古制”的间接生思的情况,王昌龄还作了更形象的诠释,他在《诗格》说:“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今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苦不赖,即须看随身卷,以发兴也。”无庸质疑,诗人们触景生情,缘情布景,营造意境,这是从生活中得到感悟而创造已经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方法,但这决非是唯一的方法。上述之生思若是意境产生的一个态度问题,那感思而获得的意境则可以说是一个技巧问题。

上一篇:王昌龄诗名句 下一篇:王昌龄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