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王昌龄翻译(2)

时间:2021-08-31

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拓展阅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在中国传唱了如此之久,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王昌龄,昌龄的大名谁不知道,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的边塞诗要比高适、岑参来得早,可以说他才是边塞诗的先驱。

  王昌龄的青春岁月过得可不是一般。这个经历也是非常人所能经历,似乎这样是大诗人共有的经历,似乎游历天下就是锻造诗人的必经阶段,李白同样是年少出游,曾游历四川湖北等地,王昌龄呢,23岁时在嵩山学道,26岁下山客游山西、陕西一带。后来跑到长安混,没混出结果,27岁干脆就投笔从戎,西出玉门关,走上边塞之路。边塞诗主要就创作于这段时间。

  在青春岁月燃烧得过旺,年岁来了,他也开始回归求仕之途。29岁考中了进士及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也许是觉得这官太小了,36岁他又参加考试。结果证明他就是一个学霸,这一考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冠绝群芳,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又迁任江宁丞。其实这些官都不大,而且40岁之后的官场之路都是一贬再贬。

  虽然王昌龄在仕途上没有走得顺畅,似乎当时著名额诗人好像也没有几个做到高位,王昌龄一贬再贬,诗仙李白虽然有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待遇,但是李白也没做什么实职高管,诗圣杜甫就更不用说了,写出了三吏三别的大诗人,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杜甫到后期甚至吃不饱穿不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话从诗圣口中说出,悲壮不已!

  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王昌龄和这些个大唐的著名诗人都有着超越一般朋友的情谊,你不信,请接下来看!

  李白、高适、岑参、王之焕等诗坛巨无霸都与他交友深厚。连孟浩然都是因为与他见面甚欢,吃海鲜不忌口,引发毒疮发作而死。这让王昌龄好伤心,一顿饭失去了一位好友。路上在巴陵却结识了正去往夜郎流放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王昌龄还作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给李白。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给他写了著名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失孟交李,好基友不断篇。

  王昌龄的七绝诗意境深远。他非常重视境界的表现,在《诗格》里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他的语言简练有力度,内涵丰富,气势旷达。《围炉诗话》评价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七绝是到了王昌龄这里才完全成熟的,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王昌龄的人生不是时人眼中的成功标配,在常人眼中,你诗写的再好,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作为支撑,那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作为意境高远的诗人来说,他想做什么就去做,还把一件事做得特别拿手,并做出了优异成绩。虽然这些没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功名利禄,然而他在精神上面的富足和创造出的价值却非一般人可比,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

  所以说,诗人,总是那种有着自己独特追求的富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