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漫游时期的诗歌创作

时间:2021-08-31

  导语:王勃漫游中的诗歌,大都是在蜀地、吴越漫游和后来随父去交趾途中所作的诗歌。作为一个年轻的富有激情的艺术家,他有精力和志趣去观察异乡山水。他的诗歌作品中描写山水景致,反映了富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

 一、山水诗

  如《深湾夜宿》:“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所写他在蜀地的旅途中夜宿江边的情形,首句就写他见到的奇异景象:天色已晚,诗人借宿江边的渔村。村口子有倚山临水,在暮色中看来,山更显得高大壮观,深壑更是幽深慑人。这样奇险的山水突兀而显现在读者面前,显然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下两句写隐隐的水声激荡在耳边,江风吹动树,影影绰绰的更为深邃。居民们也许是因为司空见惯,他们也不具有王勃这样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感受力,所以并没有像王勃这样一个生长于平原地区的人这样有一定的审美距离感。小村子里的居民他安居乐业,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影响到他们平静的生活。而此时,逐渐远离家乡的孤独的诗人,在这种情形之下不可抑止地思念起了自己的故乡。

  《别人四首》:“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霜华浄天末,雾色笼江际。”《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寒夜怀友杂体》二首其一:“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以简练的笔法勾勒江上的景色,突出了江上烟雾缭绕、氤氲幽寂的特点,诗歌中也充满着浓郁强烈的感情。这样秀美的山川,对诗人充满了感召力,也能够引起无数文人的向往。

  王勃漫游中所作的山水诗,语言一般比较精炼,篇幅比较短小,以五绝五律为主。其中尤其以在巴蜀所作为佳。他在蜀漫游期间常常深入到自然中去,对蜀地山水风景观察比较细致,在描绘景物的时候也能够很好地突出蜀地山水风景氤氲苍茫的特点。

  漫游对王勃诗歌作品的影响,不仅仅是表现在他对他乡山水的描绘上,他的诗歌还记载了在离开家乡与京城进行漫游过程中的孤独无依的情感体验,在他的送别诗中,这种情感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王勃诗歌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的那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逰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后四句,以旷达的语言劝慰对方,非常爽朗豪迈。诗中虽说自己是“宦游人”,但写作此诗时诗人是在长安为官。其时初以幽素科进入京城,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所以诗中充满着一种昂扬的气势和壮大的情思。然而我们把目光转向他在失意后入蜀漫游时所作的诗歌时,其中的情感基调就大不同了。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澘然。(《重别薛华》)

  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由原来的“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变成了“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澘然”。这里再也没有了那种豪情壮志,只有萧条的景色,深沉低昂的情感。尤其是在秋风起,落叶下的时候,是孤独的诗人最惆怅难以释怀的时刻。在他的这些诗里,常常并肩出现的两个词语就是“千里”和“百年”,“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纵横千里,上下百年,这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入思考,恰恰出现在这些远离家乡进行漫游时所作的诗歌中,这是一种巧合。

  诗句中抒发的不仅仅是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也包含着对政治失意和前途渺茫的惆怅,还包含着一种对故乡的深沉的依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上追寻超越与现实中饱受磨难的深刻矛盾。这也正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所以倾注在王勃笔端的思乡和惜别之情能够引起千载之后羁留他乡的人们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