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证明王安石是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2)

时间:2021-08-31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京口故地在今镇江市,京口位于长江下游,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瓜洲是扬州的一个千年古渡,地处长江北岸,是京杭运河入长江的重要通道。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就是从瓜洲出发的。瓜洲与京口隔江相望,王安石从汴梁回江宁,势必泊船于此。

  钟山,坐落于南京城东北,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自古即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在钟山上因公殉职,孙权封其为“蒋侯”,并在山上立庙祭奠。后来孙权称帝,因“太祖讳钟”,为避讳改钟山为蒋山。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南京人称钟山为蒋山。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在江宁的居住地位于城东七里处,再东行七里即为钟山。因为距离钟山恰好一半路程,故名“半山园”。从京口至钟山大约一百四十里,所以王安石诗中有“钟山只隔数重山”之句。

  《宋人绝名选》认为这首诗作于熙宁元年,这一年,王安石离开江宁,赶往汴梁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与僧人宝觉会于金山,次日王安石辞别宝觉,“首句致意宝觉,次句思念家乡,三句感谢皇恩浩荡,四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卜。”

  此说不值一驳,神宗即位之后锐意改革,只是朝堂之上的大臣不是保守就是迂阔,无一人入他法眼。就在这个时候,“安石不起,奈苍生何!”的说辞传的众口喧腾,神宗决定提拔重用王安石,帮助自己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

  王安石身处江湖之远,却一直心系庙堂。在江宁数年间的讲学著述,正是王安石政治思想日趋成熟之时。此次奉旨入朝,正是验证所学、大展宏图的良机。

  离开江宁之际,王安石赋诗一首:

  北山云漠漠,南涧水悠悠。

  去此非吾意,临分更上楼。

  这首《再题南涧楼》看似表述王安石纠结的内心,感慨前途未卜,实则是矜持。

  矜持需要掌握分寸,一味矜持就是虚伪的矫情;感慨不得法就成了发牢骚,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王安石会感慨,但不会感慨再三。

  把《泊船瓜洲》创作时间记在熙宁元年,没有说服力。还没有出发就想着回家,岂是胸怀天下、心系天下苍生的政治家所为?

  当代科教书收录了《泊船瓜洲》,却将此诗的写作时间记为熙宁八年二月。此说意在突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但同样经不得推敲:

  王安石再次出山没有感慨、没有矫情,于熙宁八年二月癸酉(2月11日)收到圣旨后离开江宁,三月二十七日重返朝堂。

  《邵氏闻见录》对此事记载为“公不辞,自金陵泝流七日至阙”,讥讽王安石热中权力。

  查江宁至开封府界共计二十二程,宋制六十里有驿,两地实际相距为一千四百四十五里。2月11日至3月27日中间相距几天,小学生就可以算的出来。邵伯温这样说,有污辱后人智商之嫌!

  王安石重返政治权力中心,一如从前舍我其谁的大无畏,心怀天下的他不会患得患失,更不会甫一上路就考虑“何时还”。

  窃以为,《泊船瓜洲》应写于熙宁七年,王安石在第一次罢相回江宁的途中!

  王安石近乡情更怯,泊舟瓜洲,距离江宁旧居已经“只隔数重山”。春风拂来,满眼皆绿,王安石对改革变法重燃激情,遂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感叹!

  此句既有返乡心怯之意,更有何时重回朝堂,将变法进行到底的期盼。至于何以有五月瓜洲两岸方绿之事,熙宁六年冬以来的大旱便是最好的诠释!

  熙宁六年(1074)冬至翌年春,就在王安石主持的改革逐步推进,变法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候,先是多地出现严重蝗灾,蝗灾之后又爆发百年不遇的旱灾。久旱不雨,各地河床龟裂,草木枯黄,庄稼旱死,墒情如此,春播等农事根本无法继续进行。

  许多地方青黄不接,人们不得已之下离乡背井,开始携儿挈女的逃亡。一群群面黄肌瘦的难民,汇成一股股逃难的洪流,向汴梁城涌来。

  各地报灾的奏章雪片一样飞来,神宗御案上每天都是这种申请赈济的奏疏。

  历史上的变法,无不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再调整,势必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趁天灾不断,反对变法者上疏攻击新法,胡说什么“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两宫太后也在神宗面前搬弄是非,认为天旱不雨,是因为“王安石变乱天下”。

  本来,随着年龄与政治经验的增长,神宗开始产生“君臣相与、遂失威福之柄”的烦恼。变法以来,政权已趋稳定,国库充盈。随着攻击反对变法的不断升级,神宗不满王安石对君权的钳制与干涉,也成了公开的秘密。

  压力之下,神宗对改革产生了动摇,下罪已诏广求直言,并紧急叫停了各项新法。

  诏出当天,一场期盼已久的甘霖终于姗姗而至。这场“及时雨”更坐实了“去安石、天乃雨”的传言,坚称“天变不足畏”的王安石万般无奈,只好六次上书“请解机务”。

  神宗装模作样一番挽留之后,顺水推舟允准。

  王安石继承了范仲淹勇于任事的精神,他的离开并非自愿,变法大业没有完成,他如何能超然事外?王安石原诗第三句为“春风自绿江南岸”,后世错作“春风又绿江南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境却谬之千里。

  “自”,是其对反对变法者借天灾污蔑自己有力的反驳,熙宁七年的春天虽然因为旱灾而姗姗来迟,但它该来“自”会来。

  许多人也认为《泊船瓜洲》是写于熙宁七年,但他们认为诗作反映的是王安石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甚至不惜引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简注“这是王安石想念金陵的诗,钟山是他在金陵的住处”的观点,以证明其正确性。

  其实,钱钟书先生简注未必全对,也会有百密一疏之时,专家也会经常推翻自己从前认为正确的观点。把王安石看成一个成天想家的人,不但不理解王安石,更没有理解王安石所处的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

  王安石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勇气,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