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3)

时间:2021-08-31

  王安石改诗

  南北朝诗人王籍存诗仅两首,有名的《入若耶溪》是其一:“艅艎(小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是作者任湘东王参军时游会稽若耶溪所作。若耶溪在绍兴市南边,风景优美宜人,“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水经注》),本诗就是王籍的一幅写真。诗人面对这幽静恬淡优美如画的风景,感叹碌碌仕途、倦而生悲,产生归隐的念头。

  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轰动诗坛,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可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却认为这两句诗不合情理。于是便把“鸟鸣山更幽”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并特意写入他的《钟山绝句》诗中:“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一天,黄庭坚来访。两人对饮论诗,谈得十分投契。王安石拿出他改的诗给黄庭坚看,黄看后,哈哈大笑说:“老兄这一改,倒真是点金成铁了。”

  黄庭坚走后,王安石闷闷不乐。他反复吟咏比较,终于领悟到王籍那两句诗精妙之所在──巧妙地揭示出山林中“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对立统一的艺术境界。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一册中,对这两句点评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者衬托而愈其深。”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王安石既已领悟了王籍名句的精妙,自然便对黄庭坚批评他改的诗是“点金成铁”欣然接受了。但他又嫌那两句诗犯了“合掌”之弊,上句与下句对仗不工。噪、鸣都是动;静、幽都是静。上下两句都是“动中有静”,不大合律。于是,他又推敲琢磨,最后改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才满意了。

  王安石这一改,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看起来工是工了,但却未必有王籍所描绘的山林宁静幽谧的境界。且王籍此诗虽已具律诗雏形,但它毕竟还不是律诗,因此,用唐代律诗对仗的规律来评说,似乎也不太合适。

  无独有偶,相传苏轼有一次造访王安石,但见书房搁着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犬卧花心。

  苏轼抚掌大笑,明月如何能叫?哪有这么大的花能卧下一条狗?于是提笔将这两句改为:明月枝头照,黄犬卧花荫。

  苏轼改后自以为得意,便不辞而别。

  后来,苏轼被贬谪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发现那里有一种叫“黄狗花”的植物,其花酷似黄犬;又有一种叫“明月”的小鸟,喜欢于月明星稀时鸣叫。苏轼恍然大悟,知道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改错了诗。